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医药信息 >> 治疗方法 >> 正文 >> 正文

专访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

来源:医药信息 时间:2023/7/23
只看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记者|周洁

“Goodevening,goodmorningandafternoon!”11月2日晚,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在“医院院长”论坛上致辞,开场的这句话引起大家善意的笑声。

  受疫情影响,参加论坛的很多院长在线参与会议,论坛举办时间设置在北京时间20点~23点,就是为了尽量方便来自四大洲、跨15个时区的20医院管理者们交流经验,碰撞思想。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召开已有四届,是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医院院长论坛”举办则是首届。

  论坛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联合主办,参会者可谓星光熠熠。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格雷格·赛门萨,世界卫生组织(WHO)驻中国代表高力,中国科学院院士、医院院长樊嘉,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院长、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乔杰等在论坛上作主题演讲。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在“医院院长”论坛上致辞。

  “科学和技术始终是人类战胜全球性挑战的重要工具和引擎,我们医学界也要一马当先担起责任去抗击当前的疫情。医院院长论坛的参与者来自美、法、德、澳、新、中、日各个国家,通过这个平台,医学医院如何更好地通过创新共同抗疫,更好地培养人才,营造开放公平的环境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谈及复旦上医承办此次活动的初衷时,袁正宏这样告诉记者。

  “病日新兮,医亦日进。医日新兮,病亦日进。”这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院歌歌词,在如今全球疫情背景下,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1月2日,滴水湖畔,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与《新民周刊》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

医院一起面对全球挑战

  《新民周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以下简称复旦上医)会承办“医院院长论坛”的初衷是什么?

  袁正宏:这是复旦上医在年部委市三方共建托管、开启全面深化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以来,第一次联合主办世界科学界规格最高的年度科学家论坛的医学分论坛。

  我们都知道,如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已经成为中国和世界科学界进行高层次交流、推进科技合作的高端平台。我们认为“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已有的主题里如果加上卫生健康的话题,对论坛是一个极好的补充。今年论坛策划的时候,这个建议被协会接受了。

  国际化一直是复旦上医的一张名片,我们与全球诸多著名医学教育科研和医疗服务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尤其在疫情期间,复旦上医专家参加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联合专家组及与多国政府和卫生机构等进行视频会议,积极分享中国防疫经验。医院医院在医疗、科研、教学、管理能力的顶尖水平。应该说,这是一次全球各国医院的盛会。

  过去,我们更多是通过国际交流来提升我们自己的水平,但现在,我们的医生在国际上越来越多地发出我们的声音,中国人也能参与推动世界卫生健康医学事业的发展。我们希望通过世界顶级科学家论坛,医院管理者共同交流进步,扩大中国的影响。

首届“医院院长论坛”。

  《新民周刊》:在医学领域开展国际合作和对话,对于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怎样的意义?

  袁正宏:人类命运共同体,首要维护的是人类的生存和健康这一最基础、最根本的权利。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团结合作战胜疫情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致辞,呼吁各国携起手来,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今年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主旨是“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复旦上医创建94年,“为人群服务”“做人类的服务者”深植于学校的精神传统,一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

  我们几十位参会嘉宾和组织,跨越全球十几个国家和15个时区,面临着疫情带来的物理区隔,但我们克服各种困难,通过线上线下联系在一起,这本身就证明了我们是一个紧密的共同体。在医学领域开展国际交流对话,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实践。通过这次论坛的举办,我们希望努力实现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是共同应对新冠疫情挑战。新冠疫情以来,通过开放合作和信息共享,全球的医学科研工作者和医务人员在病毒研究、临床救治、疫情防控、疫苗药物开发方面形成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但疫情反复的当下,我们仍然需要在新冠肺炎药物、疫苗、检测产品开发等方面继续深化合作,共同寻找新冠应对之道。

年2月4日晚,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出征。

  二是推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如果说新冠疫情最初是医疗问题,那么现在已经是公共卫生的治理问题,需要我们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完善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比如疾病的预警预测响应机制,在全社会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卫生健康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保障人类健康需要各国通力协作,医院作为重要的民间力量也应发挥积极作用。

  三是通过医院的科技创新,推动前沿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面对困扰人类健康的已知和未知的问题,让医学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造福人类。

用好的评价体系鼓励科研创新

 

《新民周刊》:在您看来,医院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应对包括新冠在内的重大疾病?

  袁正宏: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较量的锐利武器,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纵观全球医学科学发展趋势,医院越来越成为现有医疗体系的核心,也是科技创新的最大平台之一。

  在中国,医院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先行者和排头兵。紧密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驱动学科建设与发展,开展疑难危重症诊断治疗技术攻关,推动前沿医学科技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进行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医院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年2月7日,复旦上医团队联合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仅用3天的时间,就从一例病例样本中成功分离并鉴定出上海首株新型冠状病毒,图为科研人员在BSL-3实验室工作。

  我想,医院走好科技创新之路重点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立足“大健康”。从医院来讲,要把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加快转变为以健康促进为中心,打破医院界限,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贯通大健康学科体系。

  二是回应“大问题”。什么是大问题?我认为就是根本性、技术性的问题,比如去探索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此外,针对疑难杂症,医院要进行创新研究,根据现在科学发展最前沿新技术或者新理念,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方面进行创新,解决我们现有疾病诊断治疗的一些瓶颈问题,实现“从0到1”原始创新突破和关键领域自主创新引领。

  三是建设“大平台”。目前上海正在全力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在医学领域,我们也希望通过构建大平台来推动卫教领域国际大科学计划,比如国家实验室、国家医学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国家级临床科研平台和重大融合创新平台,提升集群研究组织和全链整合能力,在国际上能够形成领先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

  四是推动“大融合”。坚持科研、临床、防控一线相互协同和产学研各方紧密配合,医院在教育科研攻关、医防与医研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和应对公共卫生安全的水平。

  《新民周刊》:科技创新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如此重要,您觉得科研创新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如何为医学科研人才提供好的研发环境?

  袁正宏:我想很多时候存在一个误区,即所谓科研创新一定是在实验室里拿着试管和做PCR研究出来的。医院来讲,科医院的诊断、治疗、管理和服务中间去,只要能通过对日常工作的思考和提炼,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这就是创新。

年4月,全球首台全景动态PET-CT成像系统在复旦大学附属医院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一个好医生,应当对每一个病人都进行分析,同时对每个病人都提出最合理的一个方案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不光是医生可以在临床中创新,护理人员同样也可以。对于医疗行为中存在的大量风险行为,护理人员提出了很多新的改进方法,以减低风险、提高诊疗水平,这也是创新。

  不能否认的是,我们的评价体系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医院和医学事业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人才,有研究型人才、临床型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等,评价标准自然也不能一概而论。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相信随着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一定能制定出分层分类评价的科学标准,让真才实学的人能脱颖而出,绩效上也能够得到体现。

顶尖医学人才也应是给人温暖的人

  

《新民周刊》:在高端医疗人才培养中,顶尖医学院和医院如何发挥作用?

  袁正宏:医疗资源里最紧缺是什么?是人才。三年,医院可以增加张或者张床位;但三年时间,能找到足够的高水平医生吗?很难。

  高水平医学人才的培养需要1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而高水平医学人才,医院不断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复旦上医素来有医学界的“黄埔军校”的美誉,培养出了一大批海内外知名医学大家、医学科学家和医学管理人才,应该说在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方面有一定的经验。我们坚信,高端医疗人才的培养上,医院可以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医学生们在誓言碑前宣誓。

  在医学院,学生学到了一些基础知识,大量医院学习,医学生的医院的实践中才能完成。医院在医疗服务上具有整体性和独立性,但医院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则与医学院紧密相连。

  所以需要加快医学教育创新,换句话说,就是要夯实医院医学人才培养主阵地的作用,否则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复旦上医不断探索如何深化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医院教学、科研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整体规划,医院人才培养功能,医院临床教学主体职能,健全临床教学组织机构,医院临床师资队伍。

  医院除了医生护士管理者以外,还有大批非医学背景的工作人员,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高端影像等专业,所以,如同我前述的,医院也要进一步完善研究型、复合型和应用型分类人才培养体系,聚焦临床科学研究能力,开展创新型医师科学家培养;大力推动医工、医理、医文学科交叉融合和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以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新路径为突破,推动“基础-临床-预防”融通的整合式医学教育,健全临床医学教育、住院医师规培和继续医学教育的全过程管理衔接。

年2月20日,上海最小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照片刊登在《新民晚报》头版,温情的一幕令全城感动。

  《新民周刊》:疫情以来,公共卫生专业重新得到重视,现在学生报这个专业是不是热度有增加,怎么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这个专业?医学生的培养周期很长,而上海又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如何让医学生沉下心来从事医学专业?

  袁正宏:这个问题非常好,但我想这个问题不能仅靠医学院一家来解决。

  去年复旦大学发布了《加快公共卫生学科群建设行动计划》,扩大招生名额,加强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了该学科的软件硬件,进一步完善学生培养的体系。

  但一个人是否能安心工作、不流失,归根结底在于他/她的个人价值有没有得到真正体现,发展有无空间、工作有无得到真正尊重。所以要继续重视这个专业的发展,提高相关岗位的待遇,让全社会认同、尊重这个职业,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刷屏网络的医院援鄂医疗队在前线的“落日余晖”照。

  当然,医院也要保证医生的待遇,在医院营造一个和谐温馨充满关爱的环境。比如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医院机构的最佳雇主奖项,如果大家在单位里工作很舒心、待遇也很好并且受人尊敬,那么会让人觉得辛苦得很值得。

  很多人认为,医院是服务性行业,我不完全认同,当然,它有一定的服务性功能。医生面对的是患者,面对很多复杂的疾病,需要精湛的医术去解决临床问题,是专业性人才。医生需要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患者考虑最优的治疗方案,但医生也要得到患者的信任、支持和配合及社会的尊重,绝不是简单的服务和被服务关系。

  学医很辛苦,我相信最后留下来做医生的这部分人,内心一定有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愿意为医学事业做奉献。复旦上医非常重视人文教育,去年武汉抗疫期间那张“落日余晖照”温暖全网,故事发生在医院年轻医生身上,我认为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因为培养有温度的医学创新人才,正是复旦上医所一直倡导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