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台雪超
众所周知,医院中急危重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医院急诊医学中心作为山东省规模最大的急诊专科区域医疗中心,医院院前急救、院内急诊、EICU三位一体的医疗急救任务,每年接诊量超50万人次。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急救工作效率,中心建立了完善的分诊制度、急诊监护制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绿色通道,争分夺秒抢救生命。
在与死神拼搏的急救“赛场”上,青大附院“急诊人”在中心主任王培戈的带领下,化身“战士”,冲锋在前奋战一线;他们凭借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几十年如一日,为患者健康筑起坚强后盾。
床位最多规模最大
制定三位一体的急救模式
医院医疗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青大附院急诊医学中心每年病人就诊数量达56万人次、年出入院病人人次、拥有急诊医护人员多名、床位多张、可在90分钟内为急性心梗患者完成球囊扩张……这组数据反映出青大附院急诊救治能力和巨大的医疗需求。
青大附院急诊医学中心不但拥有院前急救、急诊内科、急诊外科、急诊病房、EICU等功能区,还先后成立了国家级胸痛、卒中中心、省级区域性创伤中心等,诊疗区域内配备独立的辅助科室或功能单元,每年数十万的生命第一时间在此得到救治。
像这样一个综合大科,中心主任王培戈身肩重任。他一面身先士卒,强化队伍;医院部署,坚持抢救一体化、功能一站式、服务一条龙的“三个一”的急救理念,大部分急症均可在急诊医学中心内完成诊疗过程。
争分夺秒抢生命
打造急救先锋队伍
为把好急危重症病人成功救治的第一关,青大附院急诊人24小时处于待命状态。他们是战士一般的存在,说话快、处置行动快,甚至顾不上喝水上厕所,争分夺秒抢救病人。
“急诊中心是窗口科室,每天都要面对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的患者,因此需要医护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完善检查检验,及时给予急救处置。”在青大附院急诊人看来,时间是生命,技术是保障,急救是责任,医心是根本,每一分钟都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健康。
从医三十多年,王培戈既是急诊中心的“当家人”,也是一名资深“急诊人”,多年的急诊工作,让他对治病救人的初心使命有着更深切的理解。他常说,干一行爱一行,既然选择了做急诊人,就是选择了担当和使命。
“急诊工作很辛苦,愿意在急诊干的人一定有强烈的信念和责任感。能够以所学惠及百姓,使病人转危为安,这让我们非常的自豪与骄傲。”他是大家眼中的老大哥,老前辈,也是急诊人的榜样。在王培戈的带领下,青大附院急诊医学中心淬炼了一支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急救先锋队伍。
突发事件冲在第一线
方显医者本色
急诊中心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也不计其数,只要人民需要,他们必定冲在前线。
年黄岛发生11.22爆燃事故,急诊中心一马当先,在第一时间参与抢救。他们连续奋战一周,不分昼夜,吃住在科室,在院领导的领导下和全院医护员工共同努力下,青大附院收治的多名伤员和几十名重伤员零死亡、零人发生职业暴露,受到国家、省市领导人的高度赞扬。
己亥末,庚子春,新冠疫情席卷全国,急诊团队充分准备、完善了各项诊疗流程,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中,值班医师凭借急诊人的职业敏感性,及时诊断发现山东省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措施得当、环节紧凑,及早救治,并为后续工作积累了宝贵的“青岛经验”。
“关键时刻,我医院急救团队的专业所长,守护前沿阵地,不负生命之托。”作为亲历者和带头人,王培戈的话语掷地有声。
院前信息自动录入
急诊智能化提质增效
每提速一分钟,便可能多挽救一个生命,幸福一个家庭。青大附院急诊医学中心高度注重平台建设,视情况及时将院前院内紧密衔接的“绿色通道”升级成“零通道”,让急诊日常完全智能化。
举例来说,通过院前急救环节,对拥有溶栓指征的病人可给予远程指导,快速评价溶栓禁忌症;对每位胸痛患者的院前诊治数据,则会录入到胸痛中心数据填报平台,采取自动化、信息化的质控和分析。这样,每个病人的诊治流程都能做到分秒必争、有证可循,保障病人在每个时间节点上,都可以得到最快的救治。王培戈介绍,这项工作的推进实现了信息无缝连接,进一步缩短救治时间,极大满足近些年急诊工作的发展需求。
任重而道远。未来,青大附院急诊中心计划以“胸痛、卒中、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新生儿危重病救治中心”五大中心建设为抓手,力争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战略发展目标;加强人才建设和科学管理,把青岛市急诊急救事业打造成“海陆空一体立体急救青岛模式”,促进急诊医学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