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烈泉,主任中医师,“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劳动模范”;广东省第八届党代表、广东省第十届、第十一届人大代表、揭阳市第一届人大代表;历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会中医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会岭南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主任、广东省第七届中医药学会理事会理事,第三届揭阳市中医药学会会长。学术专长:中医消化性病、老年病防治与临床研究。编著《消化性溃疡》中医专著3部;主持完成科研项目6项,获奖5项;发表论文13篇。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王某,男,时年45岁,年1月21日初诊。
发病过程:自年10月开始出现发热至今,每月于18日-24日发热,自觉发热咽干,体温39℃~40℃,伴头痛,心悸,周身酸痛等症状,未经治疗时,时间到每月24日发热也自动退。医院全身检查:血常规、胸片、超声、血培养、骨髓、结核菌素试验、风湿类风湿等检查未见异常。医院应用抗菌消炎等治疗未见好转。
症见:发热(40℃),无汗,头痛,心烦急躁,全身炽热,大便干,舌红干,苔黄干,脉弦滑数。
中医诊断:温病。
证型:热盛伤阴。
治法:清热滋阴降火。
处方:白虎汤合泻白散。
石膏20克、知母10克、粳米20克、桑白皮25克、地骨皮25克、麦门冬15克、牡丹皮15克、葛根15克。水煎服。羚羊角5克开水兑服,服药1剂后微似汗出,热退,脉静身凉。原方再服1剂,未见发热。
二诊:1月23日
精神疲乏,四肢无力,懒言,胸闷,舌质淡,苔干,脉弦细数。证属气阴两虚,法宜益气滋阴。
处方:生脉散加味。西洋参10克、麦门冬20克、五味子5克、黄芪20克、生地黄15克、白芍15克、生牡蛎20克、葛根15克、山药20克。水煎服,每天1剂,并逐渐加大黄芪用量至60克。连服15天未见发热,精神好。
三诊:2月18日
再次发热,发热39℃,无汗,头轻痛,大便干,舌红苔干,脉弦滑数。仍用白虎合泻白散以清热降火:石膏20克、知母10克、粳米20克、桑白皮25克、地骨皮25克、麦门冬15克、牡丹皮15克、葛根15克。水煎服。羚羊角5克开水兑服。服药2剂热退。
四诊:2月20日
热退,口干,脉静身凉,仍用生脉散加味以益气滋阴:西洋参10克、麦门冬20克、五味子5克、黄芪60克、生地黄15克、白芍15克、生牡蛎20克、葛根15克、山药20克。水煎服,每天1剂,连服15天未见发热,精神佳,从此之后未见发热,体质逐渐改善。
随访6个月未再复发。
按语:
本例患者每月于18日发热,未经治疗,时间每月一到24日发热也自退,周期性不明原因发热,未明确诊断,可能与某种病原体感染有关,也可能与免疫变态反应疾病有关。但在当时的医疗水平与传统习惯,没有对其做出明确的诊断结论,而且通过中医药治疗已经见效而没有做出诊断的跟踪。患病正逢初秋时节发病,出现发热,应属于伏邪温病范围。“夏伤于暑,秋必痎疟”“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温病起于精之不藏,本患者素体亏虚,精之不藏而感邪,邪伏于体内而后发。暑乃阳邪,夏时阳气在外,里气虚寒,故邪伏于里阴募原之内。夏至一阴始生,至秋阴气盛长,内伏之阳邪,与阴相遇,邪正相持,故发为寒热。所以“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有精之不藏之意。治疗大法当以凉降为主,制其升发之势,方用白虎汤加减,以清热生津。
方中石膏、知母清肺胃之热而除烦渴;甘草、粳米益气生津、养胃和中;桑白皮、地骨皮、牡丹皮、清退虚热清脏腑热;麦门冬、葛根解肌透表清热生津;清泻肺热清中有润,泻中有补,既能清透肺中实热以治标,也能滋阴润肺以治本,是清泻肺中伏火消郁热,滋阴清热降火解渴的好方子。全方共收清热生津,滋阴降火之功。应用羚羊角之意在于清肝凉血解毒,本例考虑伏邪为病,暑热之邪伏,非凉血之品所不能及,故在白虎直清肺胃之热,桑白皮、地骨皮、牡丹皮清脏腑阴分虚热的基础上,重用羚羊角以除血分之热,诸药共享,收到良好的效果。后重用西洋参、黄芪以扶正祛邪,增强免疫力,使正气盛,伏邪得解而不再重犯,“精藏不病温”。从本例中提示,中医的辨证治疗思路不要受到西医诊断的限制,对于某些未能落实诊断的疾病,按照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才有药物可用,只要辨证得当,就有效果。
(本案编者:熊斌)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