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医药信息 >> 症状表现 >> 正文 >> 正文

青托成长故事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晓

来源:医药信息 时间:2025/6/22
<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医药会员之家,作者刘晓

中医药会员之家.

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综合服务平台新增会员注册、会议缴费等功能。本平台以会员需求为根本,力求精准服务,打造“一站式”服务新模式,创建“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会员之家。

简介

刘晓,年11月生,生药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8-.1赴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公派访学。目前已在NatureChemicalBiology,OrganicLetters,RSCAdvances,APSB,JournalofNaturalProducts,BioorganicMedicinalChemistryLetters,JournalofChromatographyA,Fitoterapia,中国中药杂志,药学学报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5项,承担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2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次,入选北京中医药大学杰出青年人才(优青培育)项目及青年科学家计划(科研新锐人才),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青年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活性成分合成生物学研究。

青年人才成长故事

——不忘初心,永远走在学习的路上

年,我有幸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项目资助,时光飞快,三年的时间一转而过。结题之际,回顾这几年的科研之路,感慨良多,一路走来,虽磕磕绊绊,但也不乏沿途的风景;虽步履蹒跚,但也始终没有终止向前的步伐。感谢中国科协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给予的机会,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平台,让年轻的我们有条件开展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青托项目资助期间,经历了晋升、出国访学、疫情等等,我个人也在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中慢慢调整,不断适应。回头看看这几年的历程,感慨颇多,最大的体会还是一句话“科研,要永远走在学习的路上”。

我所从事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活性成分合成生物学研究。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挖掘与中药活性成分生物合成途径相关的关键酶,鉴定其功能、解析其在生物体内/体外的催化行为,阐明中药活性成分的生源途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生物工程菌构建等方法为这些活性化合物的来源提供新的途径。这是一个高度交叉的学科,它在系统生物学基础上,融汇工程科学原理,采用自下而上的策略,重编改造天然的或设计合成新的生物体系。合成生物学相关研究从基因的克隆寻找到蛋白的表达、功能鉴定,再到后期的反应机理研究、蛋白结构研究、催化机制研究、体内功能研究等等,涉及到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蛋白质化学、天然产物化学、波谱解析、结构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等许多方面的知识。

课题立项后,在导师们的指导下,我围绕珍稀传统名贵中药肉苁蓉中苯乙醇苷类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开展了系列研究。通过转录组数据分析、比较转录组学分析、分子进化分析等方法从管花肉苁蓉基因组中克隆获得了一系列新型次级代谢酶,借助基因工程及蛋白工程手段实现了这些基因在大肠杆菌/酵母细胞中的表达,进一步构建恰当的酶促反应体系对酶的体外催化功能进行了探索与确证。

在体外酶功能鉴定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基因在细胞中的瞬时表达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NAi技术对目的基因的体内功能进行了确证。对于一些具有良好催化活性的次级代谢酶,我们也通过同源模建及分子对接技术对其关键活性位点进行了分析,并在结构指导下进行了定点突变,对酶催化的关键活性位点进行了确证。

几年下来,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已经建立了成熟了合成生物学研究体系,对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都能熟练的掌握应用,并融汇贯通于实验中。回顾过去的工作,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科研工作的开展不是在发现问题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路上,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找到源头,细细梳理,不断学习。近几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的工程手段也不断涌现并应用于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对于走在路上的我们来说,变化的是技术,不变的是学习,掌握好学习的工具,以不变应万变,哪怕走的慢点,但一定要走的稳,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把每一个结果敲实,不忘初心,不断学习,用自己的努力做出一些说的过去的、经得起考验的结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9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