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冷板凳”坐热了,是当今生信人的一大喜悦。
在科研舞台上,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有着杂糅而成的名字,却仅为角落里不起眼的存在。
其原因不外乎:“太新”“太交叉”“太应用导向”,以上三者使得很多人认为这一学科不成体系,没有理论根基。
此外,生物信息学易学难精,从业人员需要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还需掌握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等领域的技能,更要融汇数学物理的抽象逻辑思维,这种跨学科的要求又限制了该领域的普及速度。
时至今日,国内生信人仍处在尴尬境地:主导合作机会较少、长期背负着“打杂”的标签。
但不可否认的是,生信早已融入整个生物医学领域,并推动其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的持续变革,提供了高通量跨尺度多模态数据分析挖掘、药物设计、疾病机理系统研究等核心功能,是连接生命科学与计算科学、推动精准医疗和转化医学发展的关键学科。
默默无闻,却坚韧地支撑着生物医学研究的“骨架”。与生信的实际效用相比,其声名处于波粒二象性,时而代表生物医学研究走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未来,时而又是所谓“水文”泛滥的助力,这既代表着大家对这个新兴学科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