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医药信息 >> 症状表现 >> 正文 >> 正文

全国超7700家医院建立互联网医疗服务,

来源:医药信息 时间:2023/1/10

国家卫生健康委于年3月23日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健委规划司、国家医保局医药司、国家中医药局规划司、江苏省及江西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出席新闻发布会,介绍“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有关情况。

全国超家医院建立互联网医疗服务,互联网医疗将纵深发展

《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概述》

去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研究制定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包括了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推动“一体化”共享服务,提升便捷化、智能化、人性化的服务水平,主要包括坚持线上线下一体融合,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推动区域信息共享互认,方便老年人就医等内容。

二是推动“一码通”融合服务,破除多码并存互不通用信息壁垒,包括强化行业内的“一码通行”等内容。

三是推进“一站式”的结算服务,完善互联网+医疗在线支付工作,包括推行“一站式”的及时结算、落实“互联网+”支付政策等内容。

四是推进“一网办”政务服务,化解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烦问题,包括扩大政务共享服务,便捷信息查询服务,推进基层减负服务等内容。

五是推进“一盘棋”抗疫服务。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信息技术支撑,包括强化早期监测预警,加强疫情防控支撑,深化防疫服务等内容。

《通知》中还特别总结推广了包括江苏、江西在内的部分省份的典型做法,供各地参考借鉴。

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联合相关部门抓好文件的落实,及时总结推广各地的经验做法,确保取得实效,不断提升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

全国超家医院建立互联网医疗服务,互联网医疗将纵深发展

《”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实践经验及成果》

一是制定出台了配套政策。国家卫生健康委先后出台了“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的10项服务30条措施,互医院管理办法,远程医疗服务管理办法,医院建设等相关文件。还协调联动有关部门相继推出了十多项配套政策。

二是加强信息技术支撑。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本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医院接入了省统筹区域平台,医院初步实现了院内信息的互通共享。

三是严守安全监管底线。30个省份建立了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提升线上的监管能力。

四是总结推广示范经验。支持“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

五是助力支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鼓励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发挥信息化在辅助疫情研判、创新诊疗模式、提升服务效率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医院建立起了预约诊疗制度,提供线上服务,医院已经超过了家。“互联网+医疗健康”在很多医疗机构逐步从“可选项”变成了“必选项”,互联网医疗已经成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一步,国家将持续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向纵深发展。

《“互联网+”医保服务情况》

“互联网+”医保服务已经有序开展,疫情期间,医院积极参与免费咨询义诊,加大了“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供给。

价格政策方面,明确设立“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基本条件,健全“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坚持线上线下同类服务合理比价的基本原则。由医保部门制定调整“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价格。

定点协议管理方面,明确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均可依托其实体医疗机构,以签订补充协议的方式纳入到医保的定点管理范围。

医保支付方面,明确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机构为参保人提供的常见病、慢性病线上复诊服务纳入医保基金的支付范围,诊疗费和药费医保的负担部分,可以实现在线直接结算。“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医保支付政策与线下保持一致。同时,鼓励各地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能够实现医疗机构到定点零售药店处方的流转。

此外,优化“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医保经办管理,优化“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监管措施,严厉打击“互联网+”医疗服务中的欺诈骗保行为。

目前全国各省市都已经出台了“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的支付政策,“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的类别主要涉及到互联网的复诊、远程会诊、远程监测等。

北京、上海、江苏等地部分医疗机构实现医保患者可以在家问诊线上支付、药品配送到家;

天津、黑龙江等地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机构纳入协议管理范围;

辽宁等多个省市全面推广了医保的电子凭证;

山东、福建等地实现了处方开药事前提醒、事中审核、事后监管一体化。

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加强对地方的指导和调度,掌握地方工作在推进中的堵点和难点问题,不断完善“互联网+”医保支付的相关政策。

《“互联网+”中医药服务情况》

成效

一是中医药信息化基础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系统、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等中医药特色系统得到了发展和初步的应用,多地大力发展了“智慧中药房”。

二是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十三五”期间共投入5.3个亿开展了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目前累计接入基层中医馆的有1.4万多家,平台注册的医生近4万人。医院为重点,大力推进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建设,安排专项资医院医院建立了远程医疗平台,开展远程会诊、远程诊断等医疗活动。

通过提升基层医生的中医诊治水平,使基层群众得到了更高水平的中医药服务。通过“互联网+”中医药服务,推出“智慧中药房”建设,提高了中医药药事的服务水平,处方、煎煮、配送一条龙,使患者看完病以后直接回家就可以收到煎好的中药。通过基于中医药服务的APP拓展了民众接受中医药服务的空间和时间。

痛点

一是整个中医医疗机构的底子相对比较薄,开展的信息化建设,包括硬件、软件方面相对落后。

二是中医药方面的信息化人才储备不太充足。

三是中医药诊疗特点带来的个性问题,中医看病传统讲究的是望闻问切,这些通过远程的医疗,目前做起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解决这些问题,一是通过中医辅助诊疗系统来解决不能当面见、不能当面沟通的问题,使诊疗系统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准确化。二是通过进一步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技术,使互动更流畅,远程画面的传接更准确等。三是不断提高民众的中医药素养,通过这些手段,逐步来解决在远程医疗方面中医药存在的不足和短板。

《各地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举措》

江苏省

一是统医院,医院的线上线下各个业务环节,提供一体化的服务,做到了“六个统一”:统一的身份识别、统一的健康档案调阅、统一支付、统一电子发票、统一的证照互认、统一的服务入口。全省现已建成医院,据不完全统计,到去年底,全省互联网医疗服务已经达到了万人次。

二是打造统一的服务门户,健康江苏通APP,提供精准的导医、预约挂号、线上支付、网上诊疗、药品配送等医疗服务。同时也可以实现检验检查报告的查询,影像诊断报告等查询的功能。江苏健康通APP现在已经惠及了万多居民的健康档案,群众可以随时调阅自己的健康档案,实现了健康档案的随身带、随时用,也保护了个人隐私。今年还将实施江苏影像云项目,把所有江苏医疗机构的影像全面上云,江苏影像云和其他地区采用同一个技术标准,随身带的影像不光可以在江苏看病,也可以带到上海就诊。

三是推动“一盘棋”的抗疫服务。新冠肺炎暴发初期就上线了网上的发热门诊,一共提供了免费的线上服务万人次,还上线了新冠肺炎患者的诊疗平台,将省内所有名确诊患者所有的诊疗资料都集中在一个平台,实时推送给专家组,使江苏所有的新冠患者都得到了同质化、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也为江苏省实行“零死亡”目标奠定了良好的信息化的基础。

此外疫情期间还搭建了远程的医疗服务平台,对口支援湖北黄石市,江苏省组织了省内余名副高以上职称为黄石市患者和居民提供免费的线上诊疗服务。进入常态化疫情以后,建立了症候群、缺课信息、药品零售、海关出入境、疫苗接种等多点触发的疫情的预警机制。

江西省

去年7月份以来,江西省依托省政务平台“赣服通”重点推出了“婚育户一链办”服务,为婚育家庭提供“6证4查询”的服务——

六证:线上办理生育服务卡、出生医学证明、新生儿上户口、新生儿医保登记、社会保障卡以及预防接种。

四项查询服务:婚前医学检查机构、产前检查机构、疫苗信息和重名。

不断扩大线上服务的范围,江西省卫健委有63项政务事项已经实现线上办理,其中医师执业注册、护士执业注册等29项事项实现了网上的即时即办。

开展了电子证照的建设,自实施全面两孩政策至今,江西省生育登记办理了.83万例,其中异地办理了29.61万例,生成出生医学证明电子证照.41万张,并实现了与浙江、福建、广东等10个省份共享出生医学证明的数据。生成电子献血证.95万张。

下一步,江西省还要优化升级在线服务,延长服务链条,逐步实现电子证照部门之间和省际之间的互认。

《常态化防控状态下,如何实现健康码“一码通行?》

通过基础数据的互认共享,国家卫健委会同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等部门制定了健康码管理与服务的制度,明确了赋码和转码规则,清理规范现有的各类疫情防控码,原则上一个省(区、市)只保留一个统筹建设的健康码,全国目前基本实现了健康码的“一码通行”。

具体举措包括:

一是个人凭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防疫健康码显示的“无异常”信息或各地健康码“绿码”,即可通行,无须申领和出示到访地的健康码。

二是完善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人群使用健康码。

三是允许纸质的健康码“绿码”或“无异常”通行。

四是经本人授权,可以通过查询身份证件等方式授权工作人员代查健康码,方便不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出行。

五是有条件的地区和场所要为不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等群体设立“无健康码通道”。

六是加强健康码数据安全管理,坚决防止数据的泄露。

下一步将进一步推广完善健康码的管理,确保健康码管理全国政策一致,标准统一,同时积极推动通过技术手段,将核酸检测、疫苗接种和是否去过中高风险地区这些信息自动整合到健康码里,无须本人填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