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中医能不能现代化?
名老中医的传承有没有数字化解决方案?
中医有没有自己的“阿尔法狗”?
事实上,中医人很早就开始了名老中医传承的数字化探索,也不断与时俱进,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和传统的中医药进行结合。
让我们从上世纪70年代,中医人第一次探索说起——
s
中医与信息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中医专家的临床思维推理与编制程序就有了第一次的应用结合,第一个实现医院的关幼波教授,这是中医人第一次利用计算机模拟中医专家辨证论治思维过程,辅助中医专家诊疗,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关幼波肝病诊疗程序”研发现场图片来源网络
此后在20世纪80年代期间,诸多诊疗系统试图模仿中医专家的临床思维,如邹云翔中医肾系疾病计算机诊疗、教学、护理和咨询系统,姚贞白妇科专家诊疗系统,孙同郊乙型肝炎专家诊疗系统等。
现在我们回过头看,这种基于软件编程实现的诊疗系统,相当于只是把专家的经验进行了总结,使用者必须熟练地掌握专家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思路才可应用系统,对于使用有非常高的专业门槛,在当时计算机的软硬件环境来看,对操作者同样有非常高的要求。
而电脑编程的中医诊疗本身还存在着两大局限——
局限1:系统僵化
基于初始编程的局限性,编程是要基于一个前提,输出一个结果,但是人并不是按照教科书来生病的,按照编程,我们有种症状,对应有种处方,但是如果患者出现第种症状,就没有解决方案了;即便系统的方案可以拓展到一千种、一万种,那么还是可能出现第一万零一种新的临床症状集合。
局限2:硬件局限
基于70-90现代电脑的普及程度,电脑硬件的配置,及时完善数据库的设想,基于当时的计算机的运行能力以及空间存储能力也远远不能支持。
因此,这些专家系统距离临床实际大范围的应用还有非常多技术难关需要攻克,所以它们也长久局限在科研层面上,并未广泛进入临床。
但这次勇敢的尝试,第一次实现了中医专家经验的数字化,为中医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s-s
实现对中医显性知识的表达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度、普及度,以及软件编程水平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新技术的支持下,中医人尝试了多种路径,试图用信息化手段表现中医的诊疗逻辑,实现对名医专家经验的复制;其中在临床上最常使用的是CDSS(ClinicalDecisionSupportSystem)——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CDSS简介
CDSS是由知识库、推理机和人机交流接口三部分组成的,基于专家诊疗经验的高级编程系统,可以看作一种利用数据索引分析整合的知识库。
CDSS能够很好地完成对中医显性知识的表达,实现了中医信息化道路上的突破;然而,一旦涉及到中医隐性知识,CDSS就有些无能为力了。
事实上,直到年,中医信息化的技术核心依旧是基于编程技术对显性知识的表达,难以融合名医专家独立的诊疗体系,也无法自行形成非知识依赖系统、实现专家经验的临床复制。
中医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中医不仅有可以用编程和软件表示的显性知识,更有大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是编程和软件无法覆盖的。
隐性知识来源于实践经验,以及的医生创造性、灵感、顿悟等高级心理活动,是名医之所以能和普通医生拉开差距的关键。
s
开启中医人工智能新时代
年之后,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革新浪潮来临,锲而不舍的中医人以此为契机,为专家经验的临床复制找到了一条适合的道路。
目前,中医聪宝作为中医人工智能行业的领头羊,率先实现了专家经验中显性和隐性知识全面复制并应用于临床。
01形成结构化数据面对编程软件在数据处理上的局限性,中医聪宝首先针对不同专家、不同流派、不同病证的诊疗经验思路的不同,进行个体化、差异化、标准化的信息整合,从而形成结构化数据。
02形成中医专病机器人中医聪宝运用独有的智能中医引擎,对结构化数据进行深度的分析和挖掘,总结显性的临床规律,发现其中的隐性知识——即尚未被表达的临证经验、用药思路,从而实现专家经验的完全复制和再现,形成具备专科特色、专家经验特点的中医专病机器人。
03实现专家经验活态传承专病机器人可将专家的诊疗理念赋能给使用者,使用者不受地域、时间等的限制,也无需提前了解专家的中医理念,可以随时利用系统进行问诊或者跟师学习,掌握专家的经验内涵,加快人才成长。
持续孵化的国医名师专病机器人
年7月全国首创的国医大师王琦院士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发布
年8月国医大师朱良春浊瘀痹(痛风)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启动
年8月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智能经络辅助诊疗系统启动
年3月首个国医大师朱良春智能专病矩阵启动
年8月国医名师智能专病矩阵发布
年8月聪宝中医智能传承科研平台发布实现专病机器人量产化
……
国医名师智能专病机器人已达30+新的机器人不断研发中……
中医天生就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中医药有很多共通之处,最重要的是利用超巨量数据的积累,形成的巨复杂体系。基于这一点,中医聪宝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中医黑箱的完全复制,在临床上再现了独属于专家的诊疗逻辑;这也证明了“人工智能+中医药”道路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时代变迁、技术升级,一代代中医人克服种种困难,不断在中医药与现代技术融合发展的道路上作出新的成绩;未来,中医聪宝将以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挖掘中医药内涵、拓展应用外延拓展,持续为中医传承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素材来源:
医学信息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医学情报工作》
国内“医学信息学概论”教材建设现状--《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中医药信息学应用科学领域研究进展--《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应用前景分析--《医学与哲学(B)》
基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开展中医临床研究的探索--《中医杂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