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医药信息 >> 疾病概述 >> 正文 >> 正文

山海之间,如何找准发力点人民资讯

来源:医药信息 时间:2023/4/22

编者按: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提出,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是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的社会形态,要有效扩大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有效破解优质公共服务共享难题,显著提升公共服务质效,形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幸福图景。

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衡量公共服务可及性的一把标尺。“十四五”开局之年,浙江再次向基层医改“出击”——随着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的启动,我省将集中13医院的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帮扶32个山区海岛县(市、区)。近日,本报记者深入永嘉、苍南、普陀、定海、龙泉、庆元、景宁等7个山区海岛县(市、区)进行调查,记录山与海之间的民生期待、政策所向。

偏远山区的百姓为了就医不得不来回奔波、茫茫大海之中的小岛只有一位医生守护岛民健康、乡镇卫生院的年轻医生们更加渴望“外面的世界”……

长期以来,山高、路远、水长等地理特性,使得我省的山区海岛游离在优质医疗服务体系之外,人才不足、资金不足、学科不强等现状成为区域医疗均衡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对标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提出的“要着力加快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念好新时代‘山海经’”“加强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打造‘浙里健康’名片”等要求,“山海”提升工程将如何找准“发力点”?在“双下沉、两提升”、县域医共体建设等一系列民生举措之后,基层百姓对此轮帮扶又有哪些新期待?

蓝图

短板弱项逐个“击破”

在浙江的地理版图上,32个山区海岛县(市、区)分布在省域内的各个方向,记者深入调查的7个县(市、区)都有一个共性——远。它们中,有距离杭州多公里的山区县,也有需要坐船1个多小时才能到主城区的海岛,更有地处全省最南端的偏远乡镇。

然而,这些山区海岛县(市、区)的区位不同、人文风貌不同,对应的民生短板、百姓诉求也不尽相同。不少县域已经开启“山海”提升工程,一些帮扶的“小目标”也已明确。

记者翻看一份份“新鲜出炉”的规划,发现了一个关键词:精准。所谓精准帮扶,就是针对各地的短板弱项,逐个“击破”。从具体实践来看,无论是医院的坐诊时间、工作模式,还是从帮扶的具体项目,都比此前的一系列“强基层”举措更紧密、更有方向。

一个多月前,温州医院麻醉科专家曾睿峰博士,就已经和11位同事医院开启帮扶工作。他发现,这一次的“下沉”与此前有着诸多不同:每天,他们都要在“浙健钉”上打卡,保证人员到位;身为执行院长,他需要在苍南工作至少两年,4位执行主任则要至少待上一年。“我们每周要工作4天,下午4时以后才能离开,工作时间的延长,意味着当地百姓随时随地都能找到我们。”他展望道,两年后,自己和同事们应该能拿出更好的成绩。

医院,一份学科发展的五年规划刚刚拟定,医院较薄弱学科在未来五年的人才需求、任务清单、科研项目等都被逐一明确。医院医共体党委书记管廷勇告诉记者,当得知庆元县被纳入“山海”提升工程的帮扶清单时,医院就开始了全面的摸底调查。“我们自查短板弱项,让各个科室提出学科发展需求。只有明白自己需要什么、不能做什么,才能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他说,目前,医院心脑血管科、普外科、骨科、急危重症科等基层百姓需求量大的科室均已被列入未来五年重点帮扶的规划中。

医院ICU副主任余建华看来,此轮帮扶中,一些细化的“小目标”也切中了山区海岛的短板弱项。比如规划明确要在32个山区海岛县(市、区)建立“三大救治中心”。“我们一直希望在县域内打造一支过硬的、能够处置应急突发事件的本土队伍,可是如果没有硬件条件,医学人才的发展将受到很大限制。”他说,目前,医院已建立胸痛、卒中、创伤三大救治中心,其中胸痛、卒中中心通过国家认证,当地的人才队伍能力也得到迅速提升。“将有更多的基层医生,在‘实战’中服务百姓、提升自己。”他说。

记医院(医院定海分院)时,外科专家吕医院调任到岗21天,医院(医院定海分院)院长。一纸“山海”提升协议,给了他一个“硬核”任务:5年之内,将这医院。

“重大疾病的诊治能力类似于木桶理论中的‘长板’,医院的发展高度;急诊/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是‘底板’,如果这个能力有缺失,这个桶是装不了水的。”吕振晔说,目前,医院的急诊救治能力、多发病常见病诊疗规范、重大疾病的诊治能力还有待提高,医院实际情况,医院综合管理、医疗技术提升、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流程优化等方方面面的帮扶方案已经提上日程。

突破

疫情防控与数字化改革成契机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即便在路途遥远的山区海岛,一些新概念也被融入到当地“山海”提升工程的发展规划中。

疫情发生之后,基层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这根“弦”迅速绷紧。

对发热门诊、感染楼、PCR实验室等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传染病等场景的应急预案不断演练持续优化……一年多来,景宁医院在做着一些老百姓“看不见”的改变。“最终目的,是做好县域内百姓的健康守门人。”前来帮扶的浙江大医院护理部副主任陈黎明告诉记者,作为全省首家医院,浙大一院将在此轮帮扶中把最前沿、最前线的疫情防控经验和平战结合理念,输出到这里。

在医院的留观室里,一个小型机器人正在协同医生“值班”,省级县级专家医生、中医师可以远程通过机器人的摄像头,为留观病人会诊定方案、开药方。留观病人可以自助上传健康信息向家人报平安,医院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的试水,有效避免了不必要接触的同时,留观也变得更高效。

在龙泉市安仁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周裕清看来,现在,基层卫生院的工作已不再是单纯的“测量血压、配药打针”。“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卫生院是基层不可或缺的防控单元,这也是我们目前最亟须获取的资源。”他说。眼下,卫生院一个改造而成的传染病病区即将完工,在那里,闭环管控、三区两通道等时下最新的管理理念均被采纳。“我们身处基层一线,必须‘时刻准备着’。”

数字化,也成为调查路上的“热词”。

“数字化改革的作用,应该发挥在‘刀刃’上。”浙江大医院“双下沉”专家、医院副院长蒋国平感慨道,近年来,医院医院建立远程会诊系统。虽然网络连接没有问题,但是由于设备的限制,医院拍摄的影像往往不够清晰,即便远程网络顺畅,医院医生的判断。“数字化手段在医疗场景中的高效应用,应该建立在上医院拥有同质化影像设备的基础上。”他说。

今年之内,医院计划添置的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和64排螺旋CT就将到位,这意味着,医院能在医院“看齐”,更为清晰的影像资料将通过现有的远程会诊系统,实时传送到浙大二院。

不久前,医院已经完成了与浙江大学医院的签约,医院的不少医生最期待与即将“下沉”的省级专医院之间信息壁垒的问题。

早在几年前,普陀区海岛医疗机构之间医疗数据已经实现互联互通,但新的诉求也随之而来。浙江医院放射科主任刘常恩向记者展医院的远程影像诊断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医院可以实时读取下属卫生院上传的检查结果,但是,医院下辖卫生院的患者病历还无法有效获取,基层医疗数据系统和区级系统之间仍存在壁垒。

呼声

最期待的是人才

山与海之间,人们对此轮的帮扶都有哪些新期待?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地理条件上的“先天不足”,使得优质医疗人才、技术难以惠及山区海岛。因此,山区海岛的老百姓和医务工作者最渴望的依然还是人才和技术的“下沉”。

永嘉县卫健局医政科科长徐海啸记得这样一个故事:3年前,一位年轻医生被县域内最偏远的溪下乡卫生院录用。报到那天,远超预期的两小时的路程让他打起了“退堂鼓”,到卫生院后,他只在门口张望了一下,就说自己不干了。现在,不少乡镇的山路打通了,路程时间缩短了,但“人”的问题仍是整个县域内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短板之一。

去年,永嘉县提供多个正式编制岗位,实际上只招到70多人。“有些岗位已经尽量放宽条件,还是没有人报名。我们一听说外地的大中院校有招聘会,都会马上过去。医院,甚至是永嘉县的名义招聘高学历或高职称人才,但还是很难。”徐海啸希望,“山海”提升工程能够给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从定海区出发,跨过西堠门大桥,约一小时的车程,记者来到了有着5万常住人口的定海区金塘岛。近年来,得益于各方帮扶,金塘镇中心卫生院的硬件设施得以“改头换面”,但院长夏世波依然为“人”的问题发愁。“收入、发展前景、培养周期等等,都成了人才招入的‘一道坎’。”他说,目前,卫生院放射科、B超、影像科的诊断医生紧缺;由于人员紧张,不少计划中的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整个定海区都面临同样的尴尬。建院不到6医院宽敞明亮、设施齐全,但是在这里工作多年的副院长陈斌向记者坦言:“人才的短缺,医院技术发展的‘阻力’。”

普陀区也面临同样的难题。在普陀区卫健局副局长汪云明看来,海岛相对难以留住青年医学人才。但现实却颇为“骨感”:“即便一个只有几十人的小岛,也需要建立一个医疗服务点,为周边百姓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目前,委培生源源不断充实到海岛医疗站点,但乡村医生仍然成为不少海岛医疗服务的“核心力量”,这一群体也正在面临老龄化、甚至人员流失等问题。

夏世波和汪云明都在期待着,此轮医院的力量,让基层的医生也有机会参与一些科研工作,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医院有机会吸引到更多年轻医学人才。

其实,人才与技术之间的这根“纽带”无处不在。近年来,医院在浙江中医院的帮扶下,不少学科得到极大提升,其中中医骨伤科已经建设成为浙江省中医重点专科。医院医共体书记廖瑞龙有一个明显的感受:“技术上来之后,中医人才有了施展的空间,自然就愿意留下来。”他相信,在此轮帮扶中,医院的其他科室如果能得到快速发展,医医院有更好的前景。

(本报记者陈宁郑文李娇俨滕蓉汪子芳暴妮妮)

本文来源:浙江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