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医院发展的“腹地”。
作为未来医疗技术高水平发展的集大成者,重症医学常以密密麻麻的仪器与设备、数不清的导管示人。时而响起“滴滴”的仪器报警声,更是昭示了重症医学之繁重与匆忙。尽管在中国,重症医学成为临床二级学科不过数十年时光,但放眼全球,其正稳步迈向临床医学技术金字塔塔尖位置。
与之相伴同行的则是重症医学信息化。一项统计显示,ICU的医疗监测记录可能涉及多达多项不同的数据变量。传统的纸质记录耗时耗力,还极易产生差错。简化流程、提升操作流程及精细化管理的重症医学信息系统则成为解放医护双手的“利器”。
“当我们聚焦到重症医学的临床场景,发现信息技术在此可以实现自动化获取医疗设备数据,帮助医生护士减轻工作量,提供更科学的决策支持。”在谈及研发重症监护信息管理系统初衷时,东软集团临床医疗产品事业部总经理张春龙如此说道。
东软集团临床医疗产品事业部总经理张春龙
从发现重症医学信息化价值及在年推出智慧重症解决方案之后,他们便开启了一场专注的研发之旅。在人们对重症医学信息化还知之甚少的年代,张春龙和他的团队就一直把重点放在系统稳定性、数据传输的安全性、评级支撑等要素上精心打磨。
时间是最好的注脚,坚持长期主义与价值主义的东软重症,见证了重症医学信息化大放异彩的时刻,也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目前东软重症监护信息管理系统已覆盖近00医院、七千多张重症床位、平均每天监护大概六千名患者。
随着重症医学加速发展,相应的医疗设备和医疗信息化也将会保持高速增长,东软重症监护信息管理系统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也必将迎来其甜蜜期。
不容出错的重症信息化系统很难想象,在信息化日新月异的今天,重症医学科室仍有许多信息数据需要手工操作。
“这个场景下的监护要求非常高,24小时不能停歇。所有诊疗过程、护理记录,护士必须事无巨细一一记录下来。”张春龙略带遗憾地说道。尤其是在病人病情危重的时候,护士可能几分钟就要记录监护仪、呼吸机等生命体征数据。
一项调查,医院的切肤之痛。医院的调查问卷中,未安装重医院其重症日常工作中主要痛点第一就是手工操作繁琐复杂,医生和护士劳动强度大;其次则为救治医疗质量需要建立有效控制手段和提高方法;重症医学科与其他临床科室的协同需要加强。
此外,不方便查阅到救治指南、手工操作容易出错等也是主要的痛点。
要知道,重症医学本就疾病复杂、涉及病种繁多,危重且集中,医疗监测记录可能涉及多达26项不同的数据变量。一旦数据出现错误,带来的后果亦难以想象,诸多痛点正在呼唤一个更智能的重症监护信息管理系统。
年,东软推出智慧重症解决方案,聚焦重症医学领域,覆盖急危重症诊疗全过程。在张春龙眼中,这是他们解决的第一步问题——大量的记录。但对重症医学信息化的探索远不止于此,护士的需求、医生的需求、医院管理的需求、科研的需求吸引着他们继续向深水区迈进。
“我们一直是按照这个业务领域的特征来做重症产品。”他指出,东软研发团队的搭建别出心裁。研发团队成员中15%是医生护士,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更懂临床需求,熟稔知晓工作痛点。识别临床需求之后,东软研发团队不仅要进行消化理解,还要高于业务,做好产品设计。
与医院、医生护士、研发人员不停进行思维碰撞与交流,成为智慧重症解决方案不断升级迭代的基石。此种设计下,东软产品的专业性得到了保证,也更贴近用户的使用习惯。另在东软积淀已久的硬件设备技术加持下,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也被用户所广泛认同。
一个令人赞叹的速度是,系统在标准配置的环境下持续运行2年无崩溃,单表生成报表生成及响应时间小于5秒,多表查询并带有复杂计算性报表生成及响应时间小于15秒。
纵览东软重症化信息解决方案发展历史,亦沿着智能化的脉络演进。
继实现重症治疗工具的数据自动采集、重症治疗操作的信息化之后,东软集成了重症临床科研系统,建立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东软重症临床数据仓库,遵照统一的重症临床数据标准,集成各监护设备、院内其他系统的患者全流程临床数据,可以促进临床诊断治疗的发展。
随着中国重症医学信息系统向超级数字化、广泛智能化趋势演变,东软重症产品亦会持续迭代,为用户创造源源不断的价值,也为重症医学信息系统转型道路添砖加瓦。
打造多方共赢的智能诊疗对于重症信息化系统,当下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或许就是基于临床需求的智慧化。
“具体到临床操作而言,你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医生诊断驾驶舱。”张春龙举例道。东软重症监护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将患者多日的监护及诊疗数据按照医生诊疗习惯呈现,比如生命体征趋势图、出入量表格、实验室检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