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王迪
青岛市已实现全市%的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提供中医药服务,做到了“医院、镇(街)有国医馆、村(居)有中医人”。“从年开始,我就在中医馆看病,这么多年了,从没换过地方!”
今年59岁的程阿姨是青岛西海岸新区薛家岛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常客”。前几年,腰间盘突出严重的她,连走路都直不起腰。
“医院没少跑,一直没治好,一把年纪了,也不想动手术。”在乡邻介绍下,程阿姨来到家门口的中医馆,坚持了两个多月的治疗后,困扰她多年的腰病,终于治好了。
近日,记者在青岛市各街道社区中心、镇(街道)卫生院、村(居)卫生室走访时发现,像程阿姨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这主要得益于基层中医馆的建设,从年起,青岛市要求全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街道)医院,开展国医馆项目建设。”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赵国磊向《民生周刊》记者介绍,青岛市现已建成个国医馆,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了61个精品国医馆。
据了解,青岛市提出国医馆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比国家要求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项目,还要早一年。
“目前,青岛市已实现全市%的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真正做到了‘医院、镇(街)有国医馆、村(居)有中医人’。”赵国磊说。
“在家门口看上名中医”
“以前镇上人生病,不论大小病,都得往市区跑。一次开回来一把药,这要管用还好,治不好可就麻烦了,一趟趟跑、挂号,花费时间不说,钱也不少花哩!”家住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街道的李阿姨告诉记者,自上世纪80年代,她就在镇上卫生所看病。“那时候光景可不如现在,整个中心卫生所就没几个医生,更别提中医大夫了,冷清得很。”现如今,步入王哥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国医馆,传统中式风格的装修装潢、完善的中医药文化建设、智能化中医体质辨识评估一体机,加上屏幕中传来的练习八段锦清幽空灵的音乐,让人耳目一新,心情舒畅。“目前中心已建成集国医堂、百草堂、保和堂、养生堂和国药坊‘五位一体’的独立中医药综合服务区,设有中医诊室、理疗室、中药房、康复室共18个房间、平方米,理疗科治疗床位由10张扩大到20张,翻了一番。”中心主任崔成磊边带记者参观,边指向大厅一侧的药斗柜说,“这个药斗柜有80多年的历史,目前中药饮片品种达到余种。”不仅如此,记者注意到,在中医治疗科室,TDP神灯、微波治疗仪、中频治疗仪、低频脉冲治疗仪、颈椎牵引器、多功能艾灸仪、中药熏蒸仪等各类理疗及中药加工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国医馆大厅,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医院来的于大夫坐诊,他可是咱青岛的首批传统医学达人,用崂山点穴治疗颈腰痛、中风后偏瘫、小儿脑瘫等疾病,很有效果。”患者口中的于大夫,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于秉伦,同时也是该中心医联体单位的专家之一。据了解,像于大夫这样的中医专家,王哥庄街道共引进了4名。“通过每周轮流坐诊,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真正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名中医。”崔成磊说。▲医院陈冬冬正在给患者诊疗。“百姓用得起”
看病难、看病贵,是基层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与王哥庄街道不同,北宅街道是崂山区唯一一个不靠海的街道,山区面积占80%以上,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再加上地处崂山自然保护区,许多土地不能开发建设,致使当地经济发展较落后、老百姓收入普遍偏低。如何保证老百姓“用得上”的同时,也能“用得起”好中医?年,北宅卫生院提出“健康北宅”项目,并于同年3月份在街道的36个农村社区全面推开。“我们从街道争取到万元的专项资金,精准解决群众在卫生健康方面的诉求。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中医药。”北宅卫生院院长陈振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在推行“健康北宅”项目后,对医保额度外的中药费、理疗费、针灸费等所有中医药项目再报销一半,这部分费用由街道财政负担。这是崂山区乃至青岛市,在基层落地“健康中国”战略的又一项探索性实践。“对于常年服用中药、采取中医疗法的患者而言,这项政策意义重大。”陈振介绍道,当地居民医保门诊报销额度为元,即使没有其他项目支出,这个标准最多为一个月的中药报销额度,超过后就要全部自费,患者经济压力比较大。“高大夫,这个药我们先不吃了,医保没钱了,等过了年,我再过来找你。”家住北宅街道的陈大爷患肾结石多年,前年因社保费用提前用完,主动提出中止治疗。“健康北宅”项目推行后,陈大爷在医保报销基础上,又报销了50%的中医药费用。“现在不但不用担心不够花,每年年底医保账户还有结余,生活质量也明显改善。”陈大爷告诉记者。在陈振看来,越是贫穷的地方,对中医药的需求越高。“尤其在治疗慢性病、常见病方面,中医持续治疗,医院更有优势。很多患者正是坚持服药,才取得好疗效。”陈振说,这也符合中医中药循序渐进、祛病除根的诊疗特点。此外,在推进“健康北宅”行动中,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也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要求所有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中,必须配有中医大夫,针对卧床或行动不便的患者,实施上门服务;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我们采取患者免费、财政买单政策,真正实现惠民兜底。”据了解,北宅街道实施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标准化》,是山东省首个机构层面的做实做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下一步,力争在5年内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90%的人口。”陈振说。▲崂山区王哥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崔成磊,展示80余年历史的药斗柜。多渠道人才培养
随着新一轮医改的稳步推进,基层医疗机构被赋予了更高的期望。医院如何依托自己的优势,发展特色专科,医院的错位发展,更好地服务老百姓?随后,记者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薛家岛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找到了答案。走进中心门诊楼大厅,记者看到在中药窗口,排满了前来取药的患者。“这些都是陈冬冬大夫的病人。”中心分管业务副院长马坤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从早上7点半,一直到下午1点,陈大夫几乎连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住在市区的华梁,前段时间小女儿出湿疹,考虑到西医药膏含一定激素,在同学的介绍下,华梁找到了陈冬冬。“陈大夫通过给孩子中药泡脚,几服药下去就见效了。”华梁对记者说,从那以后,家里人都成了陈大夫的“粉丝”,老人高血压、慢性病的调养,都会第一时间来找他诊治。人才培养是特色专科发展的灵魂。马坤介绍,该中心从年就大胆地通过事业单位招聘,引进了两名中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并且鼓励他们积极开展中医新技术、业务。近10年来,中医科从一开始的3名员工发展到现在的21名中医人员,其中硕士研究生5名、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9名。此外,该中心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模式,先后轮派中医医院、医院、医院进修学习,又通过专家下沉吸引上级中医专家到基层坐诊,实现资源共享。如今的医院,经历了三代中医人的努力,充分发挥着人才资源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在院内实行“老带新,传帮带”、“学风浓,自提升”等机制,搭建特色科室矩阵,促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形成了“名医、名科、名院”的良好口碑,服务着薛家岛街道10万余名基层群众。走进中医的门、望见中医的人、闻到中医的味、感知中医氛围。“下一步,青岛市将进一步加强国医馆内涵建设,依托各地国医馆项目,实施‘互联网+国医馆’建设,打造中医医联(共)体双向转诊的平台,锻造中西医结合‘旗舰’基层医疗机构,进一步夯实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赵国磊说。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编辑部
原文刊载于年第22期《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山东青岛:镇有中医馆村有中医人》
□《民生周刊》记者王迪
编辑:姜玉函
责任编辑:刘烨烨
主编:崔靖芳
“人民旅游”
分享你的游记与攻略,展示你的美景与美食,“代”你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