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需报告请登录。
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医疗健康消费升级正在推动医疗支出持续、显著增长。医疗需求总量巨大,在结构上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动态化等特征。虽然医疗供给总量在增加,但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结构不合理。总体而言,供给与需求在总量上暂未达到平衡,在结构分布上存在严重错配。
针对上述问题,倡导价值医疗、优化资源配置,正在成为医疗行业发展趋势。医疗卫生系统在向以人为本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演进,力求实现“无处不在的医疗”、“全生命周期关怀”及“精准医疗”。医疗健康服务在逐步引入数字化技术,从满足基础功能需求向提升个性化、智能化诊疗服务体验发展。其中,人工智能技术已在医疗行业进行诸多探索,未来将呈现巨大应用发展潜力。
当前,尽管医疗行业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驱动服务提质增效的需求迫切。然而,医疗与人工智能依然需要不断融合,以形成多样的发展模式。医疗人工智能的发展必将从目前的技术、工具驱动向以价值医疗为核心的端到端解决方案演进,基于此核心观点,白皮书对医疗AI各参与方提出了业务发展建议。
第一部分:医疗体系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医疗健康行业的核心痛点在于供给与需求不匹配。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医疗需求持续攀升、医保支付压力增大、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在此背景下,以AI为主的新技术浪潮的兴起,为医疗体系的改革以及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数字化趋势及医改政策引导下,医疗服务各参与方将推动医疗体系在中短期内实现医疗服务、支付、生产及流通体系的变革,并向“以人为本的整合型服务”的远期发展目标演进。01
1.1宏观发展趋势及医疗需求的变化
卫生总费用增速当前已超GDP增速,未来随着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GDP增速持续放缓,经济增量支持的减少将给医保基金支付带来风险和压力。-年,中国卫生总费用的年均增速保持在11.5%-13.5%,预计-年间,增速仍将达7.5%。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6.36%,年预期达到9%。同金砖国家或发展水平相当的中等收入国家(如印度、泰国、阿联酋、马来西亚)相比,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已经较高,当下面临较大的医疗负担。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年的卫生总费用占比分别为16.8%、9.9%、11.2%、10.9%,同这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占比还比较低,未来仍有较大的上行压力(世界卫生统计,年)。
人口老龄化将是未来几十年中国医疗健康需求总量持续攀升、集中爆发的直接原因。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已超1.6亿,占比达11.9%,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此外,老龄化速度增快,60岁以上人口占比到年或达35%。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之一是人群疾病谱结构将发生变化,例如慢病患病率将持续上升。我国已确诊的慢病患病人数超3亿,同时患病率以每年5.8%的速度增长3。而根据全国卫生服务调查,65岁以上群体的慢性病患病率高达78.4%,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即老龄人口越多慢病人群基数越大。如今,慢病已成为健康的头号威胁,占到了中国77%的健康生命年损失和85%的死亡诱因,占全部疾病负担的60%以上。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的第二个影响是诊疗以外的医疗健康需求的结构性增加,包括疾病预防和治疗、健康监测和管理、养生和保健、临终关怀等。以体检为例,与美、日、德超70%的覆盖率相比,我国的健康管理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政策对家庭医生、慢病防治、健康生活等方面的支持,越来越多的人群将主动参与健康管理。02
此外,在医疗健康消费升级趋势下,人们对医疗健康的效果、品质、体验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疗健康服务将更加注重个性化、人性化。当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某个“临界点”,医疗健康消费会加速发展。中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将成为医疗健康消费加速发展的新力量。表现为,我国近年来的人均医疗消费支出快速提升,过去碎片化、沟通不足、质量和体验有待提升的医疗服务愈来愈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此外,根据罗兰贝格行业分析,医院特需和国际部、医院等医疗机构的体检、眼科、口腔、美容、辅助生殖等领域的高端医疗需求人数与服务规模在不断增长,需求人群已有3,-5,万、市场规模超千亿。未来,优化就医流程、增加便捷性、改善候诊就诊及病房条件、提升医护人员服务意识、提供精准医疗将是大势所趋。
1.2医疗供给的变化
支付压力大将是中国医疗体系面临的挑战之一。拆解我国卫生费用总支出构成,政府卫生支出占28.3%,社会卫生支出占43.0%,个人卫生支出占28.7%。而WHO推荐的可以防止因病致贫的自付费用占卫生总费用比例为20%,且年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已达7.1%(接近全球10.6%的平均数水平),财政支出压力较大。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卫生支出效率。
医保基金呈现出支出增幅大于收入增幅的态势。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增长8.7%,支出增长11.5%,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增长27.1%,支出增长28.9%8。伴随着老龄化的趋势,长此以往医保基金将面临较大的可持续压力。目前,虽然三大基本医疗保险已基本实现全面覆盖,但资金使用效率亟待提升,支出效率提升、医保控费成为关键方向。过去,医保缺乏有效的控费目标和手段,只是被动支付而没有控制能力,药品、耗材、医院收入比利较高,亟待降低。不过,随着年3月国家医疗保障局成立,宣告将由统一机构管理三大医保,同时加强三医联动,通过医保撬动医药、医疗的规范化。拥有价格管理和招标采购职能的医保局,将由支付方变为购买方,有利于药事管理(PBM)、按病种付费(DRGs)、异地就医等医改举措的大步推进。
同时,医疗供给面临核心医师资源总量不足、资源分布不均衡、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从总量上看,医疗资源供给增长落后于需求增长。医生资源缺口问题在影像科、病理科以及全科医生方面尤为严重。目前我国医学影像数据的年增长率约为30%,而放射科医师数量的年增长率仅为4.1%,病理科医生缺口达到10万。我国全科医生数约25万人,
占医生总数的7.37%。这一数字还远远达不到建立真正的全科医生制度体系的需求(德国、法国、日本占比均在20%以上,美国在12%以上)。由于医生的培养周期很长,资源短缺问题短期内无法解决。
从分布上看,医医院和发达地区,医院医疗水平低、医师资源少。从配置上看,医院长期超负荷运转,承担了过多基础诊疗工作,导致核心医疗资源无法发挥最大价值。供需医院运营效率低、误诊率高、医疗体验差等诸多问题。03
1.3新技术的发展
在新一波技术发展浪潮中,以AI、边缘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等一系列技术为代表的“技术簇”正在为各行各业带来新的技术架构、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发展理念。技术发展催生的行业数字化正在推动各行各业创新发展。
以医院信息化发展为例,当前正在历经第三次发展浪潮。2年左右,在以服务收费为核心目标的基础信息化推动下,HIS系统逐步铺开。年左右,在电子病历评级和互联互通需求拉动下,医院内分散的信息系统孤岛(包括HIS、HRP、EMR、PACS、RIS、NIS、LIS等)开始走向集成化。自年开始,智能化发展进程加快,新技术在助力医疗体系从“已知的已知known-knowns”向“已知的未知known-unknowns”及“未知的已知un-known-knowns”乃至“未知的未知unknown-unknowns”方面进行逐步探索,依托于人工智能、大数据、边缘计算和5G等技术,涌现出诸如CDSS、AI影像、互联网医疗等智慧化应用。例如,领先厂商通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机器人、5G等技术的结合,已经具备远程专家高精度指导手术、对病灶区域进行辅助诊断的能力,越来越多的前沿技术开始应用于基因测序、细胞免疫疗法、3D骨骼打印、实时机体检测等领域。
医疗行业数字化建设将逐渐从政策驱动向价值驱动演进。传统为了满足评级和政策检查所建设的很多信息化系统,由于存在数据质量差、数据分散不互通等诸多问题,数字化效用难以有效发挥。但当下,在医疗支付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医院在药品控制、诊疗路径控制、医院体系构建等方面将进行主动改革,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质增效,促进医疗服务体系变革发展。具体表现在:
智慧化:通过数字化技术解决复杂医疗临床、科研及管理问题,或赋能医生,提高诊疗能力。
线上化:从患者体验出发,将部分业务线上化处理,增加医患沟通渠道,便民利民。
数据驱动:采集、存储、组织、整合、应用海量的人群健康数据,挖掘并发挥这些数据信息对于医学研究、临床实践、医保控费等医疗价值点的作用。
云服务:基于互联网技术,以云服务的形式提供弹性的IT基础设施,降低医疗机构建设成本、破除数据孤岛、保障业务连续性。
1.4医疗体系发展趋势
基于对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医疗需求及供给以及新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认为,医疗体系将在成本控制的基础上(缓解供给端支付压力),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和患者体验(满足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动态化的需求),实现以人为本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合理分配供给资源,提供一致性医疗健康服务),最终实现各国都在努力推进的医疗改革。未来医疗体系发展的趋势具体表现为:提高人群整体健康水平,实现人群健康管理;医疗生态圈各方有机配合,向人群提供整合式服务;以人为本,实现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融合;发展的“终局”将强调医疗价值。
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及流通体系都在不断进行着深刻变革,演进过程将是一条符合国情、融合领先科技的路径。因而,在走向“终局”之前,医疗体系将经历一段从医疗“中局”向“终局”过渡的发展历程。
医疗服务体系变革:
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