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崔笑天北京报道
肿瘤用药基因检测很可能是未来3-5年的一个最大的爆发点,中晚期癌症患者需要通过基因检测,来制定相应的靶向治疗方案。目前,华大基因、贝瑞基因、燃石医学、泛生子等多家基因检测头部公司均加大研发投入,深耕肿瘤领域,抢占市场份额。
但由于基因检测属于新兴行业,监管存在真空,产品以何种模式到达患者,各家公司仍在摸索中。目前来看,基因检测公司的主流临床服务模式有三种,一医院渠道,通过医生推荐的方式向患者提供服务;医院提供IVD体外诊断产品,医院采购入院;三是LDT自建实验室,医院合作建立实验室,为医院提供从人员培训、样本检测到科研产出一整套的服务支持。
在国家打击“以药养医”、“以耗养医”的背景下,代理商这种灰色模式生存空间缩小、成本上升,并非长久之计。现在,越来越多的基因检测公司正在实践后两种模式,即通过正规渠道入院,从而实现长效发展。
元码基因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元码基因”)的市场部总监于恩超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医院愿意与基因检测公司合作建LDT,以提升自身的科研实力。并且,走正规渠道入院的产品定价会更加公开、透明、低廉,患者会从中获益。
百亿市场亟待开启
今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一期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年恶性肿瘤发病约.9万人,死亡约.8万人,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根据知名投行PiperJaffray预测,到年,以基因检测技术为核心的液体活检将在全球达到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其中,肿瘤领域将占据亿美元。
基于精准医疗的基因检测技术对癌症患者来说十分必要。目前,中晚期癌症患者在接受靶向药治疗前,医生普遍推荐进行一次基因检测,用于发现患者体内的基因突变,从而明确使用哪种靶向药疗效较好。肿瘤用药基因检测不仅提升了患者的生存长度、生存质量,也能够节省大部分由于盲试靶向药带来的经济开销。
中国的肿瘤用药基因检测市场基本洗牌完毕,呈现两大阵营,一是由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起家的老牌公司如华大基因、贝瑞基因主导,有医院资源;二是由几家专业性强的初创公司构成,如燃石医学、泛生子、元码基因,他们深耕肿瘤领域,并获得了多家资本的青睐。
目前,市场上的肿瘤用药基因检测产品以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为主。这些癌种患病人群大、研究成果多,一方面,产品能有较大市场空间,另一方面,用于参考的文献与数据也很完善,产品准确度很高。
一位深耕肿瘤用药基因检测领域多年的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支撑这些临床产品的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一代测序及PCR技术,成本相对较低,适用于检测固定、少量的基因位点,价格根据选取的基因位点数量而定,集中在元左右;另一种为二代测序技术,即NGS,可一次性全面检测多个基因位点,目前的单癌种NGS检测,检测十多个基因的产品价格约在-元,几百个基因的产品接近两万。
该业内人士介绍,这两种检测方法不分优劣,需要参考患者的病情、经济状况综合考虑选择哪一种。因为靶向药会产生耐药,所以患者大概服药半年后就需要再做一次基因检测,如果第一次检测时选择PCR,后续的检测费用也大概不会发生大波动;如果患者第一次采用NGS检测,之后检测的基因位点就不必那么多,后续的费用也少一些。
灰色代理模式引质疑
虽然肿瘤用药基因检测行业具有光明前景,也使患者切实受益,但是由于该行业诞生较晚、发展较快、监管尚未跟上,产生了一些“灰色地带”。其中,最受诟病的便是采取“代理商模式”进行产品推广。
代理商模式即通过转包的形式,把打通渠道的成本下放给个人,代理商能拿到底价。代理商类似于此前的“医药代表”,他们具有一定的人脉,医院渠道,让医生愿意向患者推荐这些基因检测产品。
这种模式的弊端十分明显。因为对于大部分基因检测公司来说,他们既不会对这些代理商进行严格审核,也不会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培训,并且只会规定一个产品底价,代理商可以任意提价。这就导致了代理商受利益驱使,夸大基因检测的效果、伪造报告、定价虚高乱象频发。
代理商的溢价有多高?《华夏时报》记者曾询问十余位做过肿瘤用药基因检测的患者及家属,大部分人表示自己支付给代理商的价格在元-元之间。这远远高于基因检测公司规定的单癌种检测价格。
某基因检测公司市场部的人员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某公司的一款单癌种检测产品,提供给代理商的底价是元,代理商或者医生最后给患者的定价多少公司不参与。
据本报记者了解,定价虚高、报告造假的乱象多出现于三四线城市,北上广深这种一线城市还比较规范。拿北京举例,北京的肿瘤科医生专业性很强,也积累了很多临床经验,他拿到报告后,可以根据报告上的指标与患者临床指征进行交叉对比验证,有一定几率能识别出报告真伪。同时,医院科研实力很强,他们往往不会选择只与一家基因检测公司签独家合同,而是会同时与多家公司进行不同癌种、不同领域的广泛合作,也会为患者提供多家基因检测公司的不同产品。这样,患者的选择多了,院内市场也有了竞争,代理商弄虚作假的空间不大。
IVD与LDT将成主流
代理商这种游走在灰色地带的营销模式损害了患者的利益,不利于基因检测公司的长期发展。目前,多家基因检测公司正在探索其他两种提供临床服务的模式,走正规入院渠道,即IVD与LDT。
IVD即体外诊断,基因检测公司通过研发肿瘤用药基因检测的配套试剂盒,再医院,医院常规检查项目,从而获利。试剂盒迭代快、品种多,研发与拿证周期长,需要公司有非常强的研发实力与充足的资金支持。很多头部公司都在走这条路。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自年8月开始,陆续批准了4款IVD产品——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国产肿瘤多基因检测试剂盒,这一信息被市场解读为“监管闸门落下”,肿瘤用药基因检测行业进入持证入场阶段。这四款产品分属燃石医学、诺禾致源、世和基因以及艾德生物四家基因检测公司。
今年8月29日,《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华大生物科技(武汉)有限公司生产的“EGFR/KRAS/ALK基因突变联合检测试剂盒(联合探针锚定聚合测序法)”也通过了三类医疗器械产品的注册审批,主要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与此前4款基于美国Illumina或Thermofisher测序仪的试剂盒不同,这是基于首款基于国产高通量测序仪研发的肿瘤基因检测试剂盒,这意味着IVD的路径正在越走越宽。
华大基因CEO尹烨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此次获批后,我们将迅速致力于国产高通量测序设备和试剂盒的全面推广,结合多年来的适合中国用户的大数据积累,持续推进测序技术在肿瘤临床的应用。”
另一种临床服务模式是LDT,医院建立实验室。基因检测公司通过正规竞标流程入院,提供系统的人员培训、技术配备,医院的患者提供基因检测服务。
这种模式通过医疗机构批准拿到认证牌照,认证后该实验室研发、设计、制造的临床诊断产品无需再获得审批,即可用于研究或对外提供检测服务,发展机会大、符合政策引导。
举个例子,如果基因检测公医院渠道,医院、病理科、以及多位肿瘤科医生层层沟通,成本非常高昂,最终的产品定价也居高不下。而如果选择LDT模式,有真正核心研发技术的医院签订一份合作协议。
对医院来说,这种模式也有利于提升自身科研实力与学科影响力。基因检测公司提供的专业技术支持,以及患者检测后的大量临床样本,都对科研成果产出很有帮助。
同时,由于LDT入院需要经过严格的筛选与把关,产品的质量较为可靠,定价也更加公开、透明、低廉。长远来看,患者更有可能从中获益。
目前,LDT模式走得比较好的公司有元码基因、鼎晶生物、宝藤生物三家。于恩超给《华夏时报》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某医院年与元码基因筹建了分子病理实验室,主要开展肿瘤个体化用药检测,基于二代测序的肿瘤综合检测,液体活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等项目。至今该实验室共计接收临床样本例,开展检测产品和服务共计余项,满足了当地患者对于精准医疗的刚性需求。目前样本量已增长至例/月,双方合作课题2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2篇,并且正在合作开展罕见肺部肿瘤项目、局部晚期胰腺癌新辅助治疗预后预测研究项目。
这实现了公司、医院、患者三方的双赢。但基因检测公司普遍面临的难题是,中国的这两种临床服务模式与美国相比,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与定价逻辑,导致成本高昂、推进困难。
元码基因董事长田埂向《华夏时报》记者举例,基因检测公司在国内要拿到一款产品的注册证,平均需要花费4年时间,成本比美国高出4-5倍。同时,实验室的医院倾斜明显,很多实验室资质、医院,医院缺乏相应的研发实力与专业人员,资质拿到了,项目却很多年都没有办法推进,这是极大的资源浪费。
目前,在公司、政府等多方努力下,这种情况正在改善。未来,越来越多的基医院,用有竞争力的IVD产品与LDT这两把“钥匙”提供精准医疗服务,敲开百亿美元的肿瘤市场。
责任编辑:徐芸茜主编:陈岩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