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发布会主席台(中国网郑亮)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定于4月17日15时在北京国二招宾馆(北京市西直门南大街6号)东楼三层中会议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防控工作进展和成效,请中医药有关专家回答媒体提问。
文字实录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中国网郑亮)
米锋: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我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欢迎参加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不断优化诊疗方案,加强医疗救治。李克强总理提出明确要求,加强中西医结合,提高临床救治有效性。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中医药工作。
我们请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先生,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王伟先生,北京医院党委书记叶永安先生,请他们就中西医结合救治、汤剂推广使用、中医药治疗效果等来回答媒体提问。
首先,通报一下疫情情况。
4月16日0时—24时,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6例,其中15例为境外输入病例,分别为黑龙江8例,山西3例,天津、福建、山东、广东各1例;11例为本土病例,分别为广东5例,黑龙江3例,山东2例,辽宁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3例,均为本土疑似病例,分别为黑龙江2例,内蒙古1例。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52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人,重症病例减少6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例,其中重症病例45例;现有疑似病例57例。累计确诊病例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例,无死亡病例。
今天上午,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就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确诊病例死亡数订正情况进行了通报。根据订正结果:
截至4月16日24时,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有确诊病例例,其中重症病例89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例,累计死亡病例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例,现有疑似病例62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人。
湖北当日无新增确诊病例,无新增和现有疑似病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治愈出院病例17例,现有确诊病例例,其中重症病例32例,全部为武汉病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例,其中武汉例;累计死亡病例例,其中武汉例;累计确诊病例例,其中武汉例。
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66例,其中境外输入3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10例,其中境外输入6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50例,其中来自境外输入8例;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例,其中境外输入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例,澳门特别行政区45例,台湾地区例。
4月16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大多与此前公布的聚集性疫情相关。一周来,全国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52例,为近一个月以来最多。要紧绷疫情防控常态化这根弦,不麻痹、不厌战、不松劲,坚决遏制疫情反弹、扩散。
以上是疫情情况。下面进入现场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围绕今天的发布主题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新华社记者:
我们知道,仝院士是比较早抵达武汉的专家,除夕夜就赶赴武汉一线。请问仝院士,在武汉工作两个多月来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还有哪些比较特别的感受或者经历。谢谢。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中国网郑亮)
仝小林:
我是大年三十(1月24日)到达武汉。到达武汉的时候,感觉到特别湿冷,下着小雨。我们吃完了晚饭之后,在院子里走了一个多小时,就是体验当地的气候环境。当天晚上,因为感觉到很湿冷,就打开了窗户,把所有的空调都关上,体验这个病到底是处于怎么样的发病环境。结合我们来之前看了很多病人的舌像,病人的病历,对这个病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所以当天体验在这种环境下中医应该怎么样去治疗。因为在一种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来临的时候,往往不能第一时间马上研发出特效的西药,也不会很快就研发出疫苗。但是我们从中医的角度却可以做一个基本的定义。所以当时感觉到,在当时非常湿冷的环境下,这个病是“寒湿疫”。
第二天,医院看病人,在路上,司机跟我们讲,他到按摩店做按摩的时候,服务员说他的后背太潮湿了,给他艾灸肚脐,肚脐上一层水珠,给我们的感觉是湿冷的环境造成人体内寒湿非常重。
我们在金银潭看了几十个病人以后,医院发热门诊,看到病人特别多,医院一天能达到一千多门诊量,所以感觉到问题出在社区。我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组组长,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制定全国的诊疗方案。所以我去的这两个多月,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和其他专家一块儿,共同制定和修订,从三版到七版的诊疗方案,包括制定恢复期的诊疗方案。
第二件事,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我们跟武昌区政府、医院和后方的刘保延团队一块儿,创建了一个“武昌模式”,短期内给病人大面积发药,用通治方来治疗,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第三件事,医院,进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医院后来在病例总结的时候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降低死亡风险上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谢谢。
总台国广记者:
我的问题想提给王琦先生。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是当前疫情防控的重点,在这方面中医药有什么特色的举措?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另外,目前中医药在预防研究方面有什么新的发现?谢谢。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院长王琦(中国网郑亮)
王琦:
中医药的预防,可以用两句话来说,一句话叫扶正气,第二句话叫避邪气。我们整个的过程,全部是在这两句话的指导思想下进行,从古至今都是这样。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三百多次大瘟疫,在这个瘟疫的过程中,我们中华民族得到了中医药的参与。比如说年一次流感有五千万人死亡,是一战的死亡人数四倍以上,所以中医药护佑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过程,美国一个学者威廉.H.麦克尼尔,《瘟疫与人》的作者,说中国人为什么是这样的状态呢?向世界提出这样一个命题。中医药的参与一直是这样,包括在非典、甲型流感中,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我们在举措方面,提出来一个防疫包,一套干预系统。防疫包里就是内服的预防颗粒剂,我们已经通过动物实验证明它对肺部感染的显著疗效。同时我们在人体上进行了内服中药、外用香囊、口鼻喷剂,这三个方法放在一起。中医药配制成香囊,香囊不是挂在身上的,是贴在身上的。我现在身上贴的香囊就是这样的。我们可以对聚集环境中的人群,给予内服药和佩戴香囊以及口鼻喷剂保护的方法形成一整套预防方法。然后我们的干预系统是什么呢?包括院士团队与政府之间的合作与落实,聚焦高危人群与多形式的中医药预防的干预。同时为了说明问题,科研严密的设计加上临床数据反馈的评估。
我们中医药的作用可以从三方面来说。一个作用是扶正气,调节机体的内环境,提升免疫力。二是通过外用药作用于黏膜,降低接触病毒的危险度。第三个,通过中药的挥发性物质,芳香避秽,改变病毒依附的生存环境。我们在研究工作中发现,我们的预防方药有明显的抑制病毒感染引起炎症反应的作用。我们靠香囊佩戴的挥发物质能够刺激血清IgA、IgG水平,提高免疫力。
谢谢。
中国中医药报社:
我们知道2月6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通知,在全国推广使用清肺排毒汤,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请专家介绍一下,现在清肺排毒汤在疫情中的临床使用情况和救治情况。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王伟(中国网郑亮)
王伟:
谢谢您的提问。清肺排毒汤是第一个发布的向全社会推广使用的处方,我想大家都非常关心,下面我就按照这个处方,从它的开始起源以及它目前使用的情况,以及它疗效的表达情况,给大家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重要指示,1月2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于临床急用、实用和效用为导向,本着第一时间救治病人就是最大伦理的指导思想,紧急启动了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防治项目。首先是在山西、河北、陕西、黑龙江四个省进行了临床的紧急观察,第一批观察了例病人,有不同的年龄段。初步观察下来之后,发现它的有效率都在90%以上。2月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健委发出了通知,向全国推荐使用,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救治当中使用这个处方。这个处方已经纳入了第六版、第七版诊疗方案当中,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个通治方剂。现在已经在全国28个省市广泛使用,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也已经成为了这次防治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
另外,在救治的同时也进行了病例的观察,我们首先在上述四个省的基础上,又扩大到了十个省市,66个定点单位进行观察。截至4月12日零时,收治的病人有例,现在已经有例治愈出院,占99.28%。这其中有57例是重型患者,治疗效果也不错。这例病例里没有一例是轻症转为重型、普通型转为危重型的病例,从这个结果来看,非常的可喜,阻断了患者向危重方面发展,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从我们的临床观察来看,这也是这个方子目前临床救治非常大的亮点。大家知道,我们医保已经公布的,救治一个重症患者,平均费用大概在15万左右,这样一个方子,用三天时间,一个疗程也就是块钱左右,两个疗程也就是块钱,医保费用支出方面也是很大的节约,这是很有意义的工作了。
我们在山西省也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因为山西省是最早试点的单位,对例确诊病人当中,其中例使用了这样的方子。在临床症状方面,改善非常明显,比如说发热症状,三天之内就全部消失。另外,治疗6天之后,肺部CT病灶的吸收也非常明显。另外,核酸的转阴率百分之百,平均转阴时间大概十天左右。
我们在山西还对例疑似患者进行了初步观察,使用清肺排毒汤例,其中仅有10例转为确诊病例、占5.35%,没有使用清肺排毒汤疑似患者是例转为确诊病例、占34.17%,这个结果初步可以提示,清肺排毒汤干预特殊人群,有降低群体发生率的积极作用的苗头。
此外,在湖北武汉的主战场,这个方子也是使用最多的方剂,多家企业积极参与,免费制备了大量的方剂,进行发放。比如说2月5日以来,医院、隔离点等等,总共配送了39万袋,另外为全省配送了复方颗粒剂,有50万剂,所以使用的量也是非常大的。
另外也做了初步的基础研究,有一组专家对它的物质基础做了研究,目前已经完成了多种化学成份,还有多种入血成份的鉴定工作,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初步预测有多个潜在的靶点,初步说明,这个药物可以通过多个成份、多个环节,对新冠肺炎起到调控的作用。特别是它可以有效抑制内毒素的产生,可以避免或者延缓炎症风暴的发生。
通过各项临床的观察和初步的基础研究,可以表明,这个方子是个适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新冠肺炎的通用方剂,具速效、高效、安全的特点。所以我们认为,清肺排毒汤是治疗此次新冠肺炎的特效药,诚恳地欢迎国内外各个感兴趣的研究学者,可以将这个方剂与其他的治疗方法做对比研究。谢谢。
中国网记者:
我的问题提给叶永安先生。医院的新冠肺炎病人已大为减少,剩下相当一部分是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请问针对这类的患者,中医药治疗起到了什么作用和效果呢?谢谢。
北京医院党委书记叶永安(中国网郑亮)
叶永安:
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中西医联手救治危重症,大有可为。
中医药在这次武汉抗疫中间非常重视并积极参与重症及危重症的救治,组织专家也制定了三版重症、危重症的诊疗方案,并且推荐了4个方剂和8个中药注射剂,在这次重症及危重症救治中均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它起到的作用是,减缓、阻止了重症向危重症的转化,促使危重症转为普通症,从而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死率。
就我们在武汉医院的救治经验来说,一般的病人都有发热、咳嗽、气喘、乏力的症状,还有氧饱和度降低的表现。我们采取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以后,这些病人的症状都有明显的好转,其中比如发热、乏力、咳喘缓解率都在90%以上,体现了综合救治能够有效地阻止重症向危重症的转化。
我们治疗的80例重型患者,基本上综合治疗的有效率在92.5%。对于危重症,经过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肺功能,纠正休克,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感染状态,并为有些机械通气的患者,也就是插管患者拔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比如我们经治的7例危重症患者,这些患者都在ICU,其中有两例经过中医药治疗以后,很快顺利拔管脱机,两例一个是在第3天,一个是在第7天,而且脱机以后,给普通吸氧,病人呼吸就很顺畅。另外还有3例感染性休克的患者用中药综合救治以后,在西医的治疗基础上,感染得到了明显的控制,升压药都可以不用了,血压保持平稳。还有1例79岁的老人,伴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病情危重,符合插管的指征,经过我们的积极救治,病人避免了有创机械通气,而且病情由危转安。这些情况表明经过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救治,我们对危重症患者是能够发挥良好的作用的。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我们都知道,中医和西医看待疾病应该说是两套体系,我想问一下,从中医的角度如何看待这次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谢谢。
仝小林:
谢谢您的提问。确实,中医和西医对一个疾病的认识,思维角度是不一样的。中医对这次新冠肺炎的认识,在继承的基础上,也还必须得有很多创新。比如这个病,既不完全相同于古代的《伤寒论》的伤寒,也不完全相同于明代吴又可《瘟疫论》里的瘟疫,也不完全相同于叶天士的卫气营血里面的瘟病,它确实有它自己的特色,在一千年前,也是在武汉周边,有一个叫黄州,现在叫黄冈的一个区,在那曾经发生过一场寒湿疫。所以这个疾病,我认为从认识上来说,我们当时的认识主要是基于武汉那个环境的认识,它只能是说局限于当地,后来出现全国的疫情以后,因为各个地区地域条件的不一样,所以根据当地的情况,也有很多不同的认识,我觉得中医这些认识都是非常正常的。
从我们制定三版到七版的方案,也是在不断完善,不断地修订,不断地汲取全国各地的经验,包括“三药三方”,都逐步纳入到整个诊疗体系里面来。这个病,大家共识的是个疫病,这个疫病主要侵犯的器官是肺和脾,病位在肺和脾,表现为类似于咳嗽、咳痰、喘憋、气促,肺的症状。另外是脾的症状,比如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等,所以病位在肺和脾。
从病的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分为早期、中期、晚期和恢复期几个阶段。早期比较偏重于“瘀”,中期偏重于“闭”,晚期偏重于“脱”,主要是“喘脱”,然后就是恢复期,所以在中医诊疗方案里面对这些已经做了比较明确的说明。所以这个病从认识来看,各地都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也有很多各自的经验,也创造了很多方剂,但是总之是对这个疾病要三因制宜,包括我们现在对国外,国外很多地方也在咨询我们,这个病用现在的这个方子合适不合适,我们觉得,还是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三因制宜。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记者:
中医药在治疗病毒性传染病方面有什么特色和优势?下一步在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方面,中医药将如何传承、创新、发展?谢谢。
王琦:
中医药在防治病毒性传染病的特色优势,第一个问题,它先要重视排毒,所谓“排毒为先、天人合一”。排毒是什么意思?就是历代的方子当中,比如说清瘟败毒饮,就跟瘟,跟毒有关系,这次我在整个新冠肺炎的防治过程中,一些课题的方子里面,有一个药叫黄芩,这是我们经常用的一个药,现在多种研究都证实了黄芩的抗病毒作用。
中医还重视三个要素,一个是气候环境,刚才仝院士一开始就讲的寒湿疫,现在全球都在重视气候的湿度、温度对疫情的关系,这是一个共同的问题。第二个问题,重视专病专方和辨证论治。刚才王伟教授已经讲到了通用的专病专方,还有诊疗方案中的辨证论治。第三个是重视人的体质,一个人得了新冠肺炎,他是无症状感染,他可能过一阵子才发病。发病了以后,有的人治愈了,有人转重了,在过程中的最终结果也不一样,是个体差异。这些是中医注重的环境问题、毒的问题、人的问题。过去中医药在手足口病、甲型流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非典,在这次新冠疫情中,我们中医药在降低死亡率、提升治愈率方面,都彰显了特色的优势。
我们创新要做三个建设,一是人才建设,我们要加强传染病防治中医人才的培养,我们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先要做这样的事情。二是学科建设,要促进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温病学的理论是很丰富的,我们要把原有的理论延续。三是基地的建设,现在我们还没有一个基地是属于应对临时的、突发的事件,因此要建立一个长期的传染病基地,来有效结合中西医结合,防治突发性传染病,辐射带动地区医疗机构高质量的发展,来构建一个中国特色的传染病防控体系。谢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中医药推出了治疗新冠肺炎的“三药三方”,除了药物治疗,中医在新冠肺炎救治中是否运用了非药物疗法?效果如何?谢谢。
仝小林:
谢谢您的提问。中医药本身治疗上,除了药物以外,还有很多非药物的疗法,这些疗法在这次新冠肺炎里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比如包括像针刺、艾灸、八段锦、穴位贴敷、隔物灸、热敏灸、拔罐等等很多的方法,在治疗上主要针对改善症状。
我们统计了多例的病人情况,恢复期的病人主要存在着14个主要症状,比如说咳嗽、胸闷气短、乏力、失眠、纳差、出汗、心慌等等,这些症状,中医药用非药物疗法往往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所以,医院,像雷神山、金银潭,包医院等等,全国驰援武汉的这些单位,无医院的轻症,包括对重症,重症病人配合针刺、艾灸,减少呼吸困难、腹泻、咳嗽等等。包括到恢复期的时候,特别是对肺有些损害的,肺功能的损害等等,医院,包括医院牵头的,这十几家单位,用艾灸加火罐,都取得了一些疗效。现在我们承担的科技部恢复期课题刚刚在开展,所以很多数据还有待于最后统计,但是现在已经显示出来,无论对轻型、重症,配合这些非药物疗法的时候,都会发挥一定的作用。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在这次疫情当中,中医药的科研有哪些好的经验值得进一步推广?下一步有哪些研究的方向值得进一步深入?谢谢。
王伟:
谢谢您的提问。通过这次中医药科研工作,我想有三点值得推广的经验,有两个方向,值得下一步加强,加大研究力度。从经验来讲,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对于推进特别像传染病的这种科研,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大家都能看得到,这次中医药研究和临床救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是空前的,首先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比如说重视科学研究,中国工程院专门成立了中医药的专班,由李晓红院长担任组长,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多方进行支持,所以使得这项工作能够顺利、快速地推动,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也恰恰体现了我们国家大一统的制度优势,也是我们开展这项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第二点,面对临床突发新的传染病,临床救治永远是第一位的,这个时候,临床和科研一体化同步推进非常关键。包括我们自己项目组做清肺排毒汤也是,前方救治的同时,进行科学数据的收集,后方有强有力的人员,进行紧密的配合,这个经验也是非常值得推广的,也取得了很多效果,包括“三药三方”,好多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取得经验。另外前线后方的紧密配合,这两者不能脱节,比如说前方科研需要辅助的东西,后方就能够在第一时间支持上去,否则有些东西是断链的。所以这三点,对后期的科学研究,传染病是这样,在其他的中医药科研方面也是这样,我觉得非常值得我们推广,也是提高效率很重要的三个方面。
另外,通过这样的科学研究我们发现,在中医药有两大方面非常值得重视研究。第一点,刚才王琦院士提到了,中医药抗病毒的研究,这一点,说句实在话,这么多年是弱化的,科研的投入,各方面的力量是不足的。从这次看来,中医药其实在病毒性传染病方面,确实显示了非常好的作用,有不可替代性。我们仔细分析一下,面对这样一个新的大家不认识一种疾病,中医药它独特的优势在哪呢?它可以根据临床的症状体征、发病时间、地域、季节等特点,进行病机的分析,然后进行辨证论治,非常快捷地拿出救治方案,用于临床。但是西医要进行病毒分析,动物实验、临床试验,这时候就赶不及。所以这个意义上讲,对未来的急性传染病,加大对中医药的研究,有可能对应对突发性传染病是有好处的,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启示,这也是对老百姓、对人民负责的一个做法。
我们中国历史上,初步统计有多次大型疫病流行,包括中医的很多典籍,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经典,都是大疫之后形成的,所以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抗击疫病的经验,有好多著作典籍,所以从这里面进行深度挖掘,在当下和未来有很多重要的价值,这一点不能丢弃掉。这一点是很重要的策略和手段。
另外,这次清肺排毒汤的产生,是得益于葛又文先生在长期治疗流感这种传染病疾病的经验,结合前期对武汉病例的观察分析,也结合了我们中医的“五运六气”的一些特点,从《伤寒杂病论》里,启用了四个处方的基础上,综合形成的处方。一开始我们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但是综合这样的观察,特别是近期的应用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这样充分体现了古方新用,中医这种简单的辨证论治的理念也好、诊疗模式也好,有极强的生命力。从这一点启示,中医的辨证论治是非常独特的,跟现代医学有很大区别。但是,对这种诊疗模式的深入系统的研究,依然非常不够。所以我们特别强烈地建议,将来在国家的重大科技项目部署里面,应该把辨证论治的科学规律、科学基础进一步深化研究,将对发展中医药能够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谢谢。
东方卫视记者:
请问从武汉一线回来的叶永安先生,您在武汉抗疫期间有哪些人或者事让您印象深刻,请给我们分享一下。谢谢。
叶永安:
从武汉一线回来,我回想,让我感受最深的一件事,就是用一句话,患者的真情感动了我们。
事情是这样,我们在重症病房救治病人期间,发现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和别人不一样,失眠、情绪波动很厉害,而且每天以泪洗面,导致她的病情反复。我们的医护人员就询问老人家,为什么这样难受?好像与她的病情不太匹配。老太太就告诉我们,她的老伴因为前列腺肥大,住在外科,但是条件有限,等着手术的时候,病情加重,住进了ICU,很危险,进行了插管,机械通气。这样的情况,导致老太太心情难以平复。我们得知这个情况以后,及时和ICU了解情况,刚好这个时段我们受邀请去ICU进行中医查房。很凑巧,也很幸运,这个76岁的老先生,经过中西医结合的救治以后,病情稳定,顺利地拔管,脱离了机械通气。而且脱离以后,病情依然稳定,术后几天,就决定转到普通病房,这时候基于这种情况,我跟ICU商量,转到我们那儿去比较好。转过来以后,我们就把两个老人安排在同一个房间。随后,我们再次到普通病房查房的时候,这位老太太情况就非常好了,情绪也很稳定了,也高兴了,原来都看不到笑容。她非常感激,见了我们就要下跪,我们说当然不行,就拦住了。在我们医疗队快撤离的时候,老太太把我们46名医务人员的名字都一一记下来,说回去要让儿女都记住,要记住恩人、英雄的名字。我们作为大夫,治病救人是我们的本责,当然了老人家这种朴实的感情流露也深深的打动了我们。
人民日报记者:
在此次抗击疫情中,中医药科研攻关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下一步,中医药科研攻关还有哪些考虑和重点呢?
王琦:
中医药的科研工作重点,首先就是国务院联防联控攻关组专门成立了中医药专班,我和仝院士都是这个专班组的成员。在这个专班组里面,成立了4个组,包括临床救治、机理研究、方药筛选、体系建设。大家一看这四个组,就知道我们要做什么。
我们下一步,第一个工作就是做好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临床总结,为下一次应对突发传染病做出规律性的探索,这是非常必要的。第二是更新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案,因为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要开展恢复期、康复期的治疗,这些方面都是很重要的。
第二方面,要对临床救治有效的方案,有效的方剂,开展机理研究。我们要回答为什么有效,这就是机制的问题。
第三,在机理研究方面,我们要加快成药性研究和临床适应症的研究,现在药监局已经加快了对疫情有效的中药制剂的审批过程。对中药的一些复方和中成药,进行严格的筛选。
第四方面,推进中医药如何参与融入国家传染病防控体系,做好一线支撑的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这样使我们整个的科研,围绕这四个大方向不断地推进,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疾病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青年报记者: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四早”要求,是防控传染病的重要手段。我们也看到关于中医药参与社区防控的一些报道。请问,中医药在这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谢谢。
仝小林:
谢谢您的提问。这次武汉疫情出现了社区传播之后,中央指导组果断决策,将中医药的治疗和干预纳入到“四早”内容,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结合社区的拉网排查,第一时间为集中隔离点的这些发热、疑似的,包括轻型、普通型的病人,也包括一些密接人群,发放药物。武昌区万人口,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个社区,他们在1月中旬发病人数,当时还是在武汉排第四,后来一越成为武汉第一,因为这里交通发达,所以当时一床难求,医疗资源挤兑现象非常严重。这种情况下,我们在1月29日启动了武昌模式,跟武昌区政府、医院商讨如何迅速地把这些药物第一时间内,通过社区服务中心发放到每个病人手中。当时我们考虑,因为都在隔离,对发热的、疑似的,还有已经确诊的轻型、普通型,用我们当时的通治方,叫寒湿疫方,在武汉叫“一号方”,从2月3号开始大面积开始发药。发药以后,用寒湿疫方,加上社区,加上互联网,就形成了武昌模式。
武昌模式,后面的互联网,主要是APP扫码以后,病人在药袋上扫了之后就进入后面的平台,后面的平台,刘保延长教授他们组织了多人的后方医师队伍,给这些病人一一进行解答,哪些症状能吃,哪些症状不能吃,包括用药以后可能产生的反应,包括心理的疏导等等,前后方是连在一块儿的,就像刚才王伟教授提的是一样的。
我们在整个武昌区,包括洪山区、东西湖区等等,整个在武汉,包括武汉周边地区,寒湿疫方发放了72.3万副,覆盖了5万多发热的、疑似的新冠轻型、普通型患者。加上刚才王伟教授讲的2号方,所以基本上覆盖面是非常之广的,使很多病人在早期的时候就得到控制,不向重症发展,应该说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武昌模式是未来在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上是个非常好的可以借鉴的模式,就是第一时间中医药早期介入,第一时间让病人吃上中药,这是未来一个很好的模式。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我们知道在这次的抗疫中,中医药的参与率非常高,请问患者对中医的接受度如何?谢谢。
叶永安:
这个问题也用一句话来说,一些患者是由排斥到接受的一个过程。
我们接手重症病区以后,病人由于病情比较重,比较难受,一部分是接受中药治疗的,一部分人由于不了解中药,加上他吃了药觉得苦,所以是排斥的,是不吃的。我们也没有直接强迫患者去吃中药。因为同病房的病人都在一起,有的在吃中药,吃中药以后,要不了几天,病人效果很好,跟他同时来的,甚至比他晚来一两天的,病情得到了缓解,他就很奇怪这个事,从刚开始排斥,到先是了解,后来主动找到我们大夫,提出想尝试一下,还不是完全接受,就说尝试一下。
吃了几副药以后,病情很快得到缓解,他就感到很惊奇。这个病人的妻子也感染了新冠,医院,因为这个时段,中医药还没有达到90%以上的使用率,他就跟他妻子打电话,问她有没有吃中药,说这是好东西。说现在还没有这个条件,他就反过来追着我们大夫说,有没有办法让我的夫人也吃上中药。很有意思的是,当我们快离开的时候,他因为恢复得很好,要康复出院,追着我们大夫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