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医药信息 >> 症状表现 >> 正文 >> 正文

美好蓝图化为生动现实,他们是亮眼成绩单

来源:医药信息 时间:2025/7/22
「本文来源:新民晚报」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成绩是一点一点干出来的,2岁的临港新片区向世人交出亮眼的答卷,这背后,是无数建设者只争朝夕,用努力和汗水换来的结果。值此临港新片区成立两周年之际,记者和多位生活、工作在这片热土上的人聊了聊,他们有的是“老临港”,亲眼见证了新片区从孕育到诞生再到持续推进的全过程;有的是从全国各地赶来,投身特殊经济功能区建设的“新鲜血液”。两年来临港发生的变化,他们最有发言权。未来新片区如何实现新发展、新跨越?他们答案了然于心。图说:高空俯瞰临港新片区。陈梦泽摄(下同)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15个内设机构里,有一个处室的名称很有意思,叫“制度创新与风险防范处”。曾有不少人疑惑,“制度创新”和“风险防范”两个看似对立的工作交给一批人来干,如何平衡?采访之初,记者便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制度创新与风险防范处处长吴群峰。他回答道:“我不认为两者是矛盾或对立的,只有管得更牢,才能放得更开。”在吴群峰看来,制度创新是临港新片区这艘大船的发动机,风险防范则是保障新片区平稳行驶的压舱石。“如果把‘大胆走’的制度创新看成是往高处去的纵坐标,把风险防控看成是往远处流的横坐标,两者同时发力,新片区改革开放的高度与广度都将得到极大拓展,形成一个令人期待的价值坐标系。”新片区成立之初,定位就很明确:不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空间的简单扩大和现有政策的简单平移,而是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不是为了单纯打造区域性的新的发展亮点,而是要构筑代表国家更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重要平台。坚定深化改革、矢志扩大开放、致力制度创新,这是打造临港新片区的初心所在,使命所在。因此,负责制度创新、政策研究、调研评估、风险防范等工作的制度创新与风险防范处,责任之重不言而喻。作为一个综合协调性的部门,制度处既要和市里的各部门打交道、争取支持政策,又要和其他处室一起开会沟通协调,用工作人员的话来说,“我们处不是每个人都想来,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来。”不是每个人都想来,因为制度处的活很苦,加班加点不必说,每天总有开不完的会。不是每个人都能来,因为搞制度创新不是一件容易事,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实现从0到1的突破,光靠拍脑袋想是行不通的,需要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在制度处办公室的桌子上,除了厚厚的会议资料,还摆满各种书籍,内容涵盖区块链、投资期货、电信设备等多领域。几天前,《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自主发展自主改革自主创新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赋予临港新片区更大的自主发展、自主改革、自主创新管理权限。王相龙参与了“三个自主”文件的制定,看着忙活了大半年的成果终于亮相,他感慨万分。去年,王相龙才加入制度处,此前曾是浦东新区合庆镇的一名基层干部,社区治理很在行,搞政策研究却是头一回。为此他下了一番苦功夫,利用空余时间把此前已发布的各项政策“吃透”。平时除了本部门的会议外,他还会抽空到其他研讨会、座谈会上旁听。半年来,打印的学习资料堆起来有半个人高。焦敏也是制度处的一员,09年他在临港读书的时候,这里还比较荒凉。他曾想去看海,最终碍于交通不便未能成行。如今,一座座现代化产业园拔地而起,临港人气越来越旺,他却忙得没有时间去海边走走。自设立以来,临港新片区对标国际上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区,不断突破旧有的“条条框框”,扎实研判,敢为人先,实现了从“并跑”到“领跑”的飞跃。截至目前,国务院发布的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中分解出来的任务90%已经完成,累计出台各类政策多个,形成了典型创新案例60多个。这是制度处的工作人员拼搏出来的成就。历经两年的奋斗,他们摸索出一条经验:“想‘闯’出一条新路,‘创’出一条新路,既要追求完美主义,也要有现实主义;既要仰望星空,也得脚踏实地。”图说:刚刚投入试运行的星空之境海绵公园紧邻上海天文馆在临港管委会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处,工作人员编了一条顺口溜来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早上天上飞的(航空航天),上午地上跑的(新能源汽车),中午嘴里吃的(生物医药创新药),下午电脑放的(人工智能)。对他们而言,在“会海”和“文海”之中来回切换,早已成为常态。临港新片区设立之初,就提出“到年,要实现区域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这是浦东用了28年才达成的目标,临港只有浦东三分之二的面积、不到一半的规划人口,宏伟蓝图如何实现?做大经济总量,抓产业发展成为要紧事。“好的项目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等来的”,一次工作会议上,管委会领导动员大家,要主动出击、上门服务。这种迫切心态,一层层感染到各级干部那里,在一系列创新举措的聚集效应下,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纷至沓来,新片区的招商引资紧锣密鼓地进行。两年来,新片区前沿产业集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重大产业项目累计签约个,总投资约亿元,其中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领域项目投资额超亿,同时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前沿产业一批重点项目纷纷落地;产业发展跑出了加速度,年临港新片区工业产值超亿,同比增长40%,今年上半年工业产值同比增长80%以上,产业投资同比增长达23%,实现了强有力的快速增长。“我们的目标很明确,要推进世界级前沿产业集聚发展,不是什么企业都要,还要抓大放小。”座谈会上,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处处长张彤谈起“成功秘诀”:带着产业地图精准招商。在招商专员李向聪的电脑里,记者见到了8张产业地图。每一个产业都做了大量调研,按照产业链列成一条坐标轴,每一个环节都标注了行业代表性企业,清晰明了。“我们的思路就跟写新闻报道一样,也是5W——有什么?缺什么?怎么补?什么时候补?去哪里补?”李向聪是来自湖北的一名遴选公务员,刚加入临港管委会不久,谈起招商工作却头头是道。“全新的环境,全新的领域,如何实现快速上手?”面对记者的疑问,他默默打开了电脑,眼花缭乱的文件展现在眼前,“这就是答案,功夫花在平时,多思考、多总结。”李向聪告诉记者,高科处很忙,新人进来,没人有时间手把手地教,只能靠自己“恶补”知识。“新片区发展的是前沿性产业,做招商的如果搞不懂专业术语,弄不清楚门道,怎么谈项目?如何让别人信任你?所以我下载了大量行业研报认真学习。”新片区发展火热,企业、项目纷至沓来。高科处的招商工作人员每天要接洽好几个企业,工作表从上午9点排到了晚上9点。为了追求高效率,他们从不讲套话,上来就和企业开门见山,“前三名供应商、客户分别是谁?发明专利、奖项有多少?选择临港的理由?需要帮忙解决的需求是什么?”不务虚,只言实,以结果为导向的务实作风深深打动了企业。图说:临港“冰雪之星”双子塔酒店已结构封顶,整个项目将于明年建成,届时将成为全球最大室内滑雪场,“冰雪之星”也将成为临港新地标优良的营商环境也是让企业选择临港的一大法宝。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交付,不仅仅刷新了大型工业项目建设的速度,也折射出上海工程建设项目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同时还为相关服务部门转变思路、深化改革提供启迪。“特斯拉项目前期土地供应特别快,从签约开始到土地供应,用时仅两个半月,此外,从确立国内设计团队到开工的周期也非常短,仅3个月时间;开工到竣工仅用了不到11个月。这背后,需要我们做好‘店小二’工作,主动上前服务企业。项目的资料准备、行政审批两个步骤交互运行,‘主线容缺后补’‘辅线多条线统筹’等创新举措推行,都是成就‘特斯拉速度’的关键所在。”制度处工作人员闵之光负责行政审批,他告诉记者,所谓“主线容缺后补”,是指允许土地、立项、规划、审图、施工许可方面的部分审核材料在规定时间内暂时缺少,实行非主审要件缺项受理和审批,按照承诺时间后期补上。同时,采用“辅线多条线统筹”方式,将部分事项同步完成。告知承诺制与容缺后补的结合也使项目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不断提速。如今,“临港速度”持续刷新。位于临港奉贤园区生命蓝湾的迈科康项目从签订投资协议到最后办理施工许可证,所有环节加起来只用了3个月。高科处工作人员奚涛是服务该项目的投资专员,他向记者讲述了项目顺利开工背后的一段“小插曲”。项目团队在考察迈科康产业园一期规划用地时发现,要完成工程建设,需要填埋一条河。根据水务部门的相关规定,填埋一条河,必须在另一个地方再挖出一条河道。这涉及审批、水系平衡规划、填埋施工等一系列过程。对于生物制药企业来说,每换一个厂区,设备全部需要重新检查验证,时间周期为2到3年。如果因为填埋河道再等待几个月,必将导致工程交付的时间向后延。“我们等不起了,晚开工一天,就会影响到很多订单的交付。”迈科康的负责人心急如焚,专门坐飞机从成都赶到上海,和管委会工作人员一起讨论可行的解决办法。为此,管委会还建立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9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