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由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商智慧芽主办的智慧芽创新赋能大会生物医药专场在上海成功举行。本届活动以“新药研发·看见创新的力量”为主题,邀请创新药企业家、研发领袖、知名投资人齐聚一堂,聚焦药物研发立项策略,共话创新技术助力新药研发,围绕肿瘤免疫治疗,基因编辑治疗、细胞治疗、抗体药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案例进行交流探讨。活动现场共有百余位创新药企代表参会,线上直播累计吸引余人次观看。关于肿瘤免疫治疗的未来前景,宜明昂科创始人、董事长田文志表示,当前肿瘤免疫治疗主要面临“低反应性、易耐受、毒性大和缺乏新靶点”等困境。而这些困境也为创新药企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从机遇来看,在克服低反应性上,诸如将冷肿瘤变成热肿瘤,激活肿瘤特异性T细胞等;在克服治疗耐受性/免疫逃逸上,如何中和免疫抑制因子,如VEGF、TGF-b、FGL-1、IL-8等,如何一直肿瘤表观沉默,如何激活巨噬细胞等;此外,针对肿瘤治疗,双抗/多抗或将是未来发展的热点。同时,从挑战来看,包括如何设计双靶点药物分子,如何设计临床试验等。综上,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开发前景或将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T细胞靶点空间有限;其二,联合用药仍是主流方向,包括和化疗药、其他靶向药物或不同的抗血管药物等联用;其三,双抗药物前景无限;其四,巨噬细胞相关靶点是未来开发热点。图1: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开发前景关于基因编辑治疗平台开发,西湖云谷智药创始人马丽佳博士表示,当观测可以高通量地进行,并且被观测到的数据可以被数字化/程序化的时候,AI便可以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发挥其作用。比如,在小分子药领域,因为对化合物理化性质的理解和高通量筛选方法的存在,AI可以帮助预测哪些小分子更容易针对某个靶点成药;在蛋白质折叠领域,因为蛋白质序列本身由氨基酸组成,很容易被数字化/程序化,并且有大量已知的序列和三维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能够助力预测还没有见过的结构;在基因组学领域,二代、三代测序技术的出现,让高通量的阅读DNA序列成为了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当把序列特征和疾病表型对应起来的时候,计算生物学也将发挥巨大的作用。未来,生物技术与AI的融合将有助于推动开发出更安全、更高效的基因治疗疗法。图2:AI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关于细胞治疗技术研发,派思维新生物医药创始人CEO傅小聪表示,新药研发一条必经之路就是长期的毒性监管以及致瘤性试验。当前慢病毒是主流技术,针对性的转染工艺需要进一步优化,以至于改良长期毒性监测。因为CAR是基因修饰产品,理论上有一定的插入突变的可能性。但是以目前的观察,副作用基本没有发生。而现在,也开始有转座子等更安全的方式,进行基因转导的临床试验在开展。而关于致瘤性,主要指细胞裂解物中的化学物质、病毒、病毒核酸或基因以及细胞成分接种动物后,导致被接种动物的正常细胞形成肿瘤的能力。年,我国实施的《细胞治疗产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中,对非临床研究中细胞治疗产品的致瘤性和成瘤性研究做了要求。当前,国内CAR-T治疗已陆续在做临床应用和病人的实例治疗,但是现在还没有检测到或报道临床病人的严重不良反应或者致瘤性的副作用。图3:CAR-T长期毒性监管/致瘤性(部分引用自公开资料)关于抗体新药研发,百英生物研发总监许龙博士分享了纳米抗体的独特结构和功能。相较于传统抗体药物组织渗透性差、工艺复杂成本高、免疫原性高等局限性,纳米抗体具有更好的组织穿透力、更高的稳定性、更低的免疫原性、也更容易改造和优化。这些优异的性能使得纳米抗体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传染病、血液病等领域都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也可以成为分子检测和显影成像的新式武器。许龙博士还介绍了在抗体研发领域崭露头角的单B细胞抗体发现平台,这个高通量、自动化的平台可用于高效快速分选抗原特异性B细胞,再结合单细胞测序技术,即可得到目标抗体序列。图4:纳米抗体的优势关于创新药企创业与成长,复星领智执行总经理钱霍飞表示,传统的孵化器是一个“房东”,而复星领智不仅是一个“房东”,还会让初创企业真实体验企业的研发成本与运营费用,让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