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中和抗体临床试验在上海启动,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
6月5日,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开发的重组全人源抗新冠病毒单克隆抗体注射液(简称“JS”)获国家药监局批准,进入Ⅰ期临床试验。6月7日,医院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这也是全球首个在健康受试者中开展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临床试验。中和抗体可针对新冠病毒精准进攻,具有独特的靶向性,能阻止病毒在人体内复制。此次临床试验的目的是评价JS静脉输注给药在我国健康志愿者中的耐受性、安全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及免疫原性,为后续临床计划提供数据支持。
血清学分析显示,中国普通人群的新冠病毒感染率不到1%
近期,一项发表于《自然-医学》的研究公布了在中国进行的血清学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血清学检测技术,可以对血液中新冠病毒抗体IgG与IgM分别具有99.3%和%的特异性。随后,他们在今年3月和4月,在武汉等多个地区对名个体进行了血清学分析。研究发现,医院人群的总阳性率约为2.5%,而普通民众的总阳性率约为0.8%。武汉的血清阳性率介于3.2%和3.8%之间。
全球最大规模的新冠肺炎尸检报告出炉:新冠病毒可感染睾丸,肺等组织
6月6日,由卞修武院士领衔的团队在NationalScienceReview在线发表题为“AutopsyofCOVID-19victimsinChi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总结了从系统尸检(37例)和微创尸检(54例)获得的病理结果。尸检病理的初步发现显示,SARS-CoV-2病毒颗粒存在于多个病例的多个器官中,表明存在多种病毒传播途径,例如消化道,皮肤和各种体液等。
转基因奶牛可生产新冠病毒多克隆抗体,计划今年夏天开始临床试验
近日,美国SAB生物制药公司通过对奶牛进行转基因改造,产出对抗SARS-CoV-2病毒的人源化抗体,计划于今年夏天开始进行相关临床试验。目前,大多数试图生产新冠病毒抗体的公司希望能大规模生产性状一致、能附着在病毒特定位置的单克隆抗体。而奶牛则可以产生出多克隆抗体,识别病毒的多个部位,即使病毒发生变异抗体也可能保持有效。并且由于奶牛体型较大,SABCEOEddieSullivan表示,一头奶牛在1个月内就可以产生足够的抗体来治疗数百名患者。在疗效方面,该公司宣称在中和病毒的体外实验中,奶牛产出的抗体效力达到康复患者血浆的四倍。
新冠肺炎小鼠模型成功模拟人感染特征
中国科学家开发出能够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小鼠模型,这些小鼠在感染中呈现出与人类感染者相同的特征。研究者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小鼠进行基因编辑,使其体内能够产生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II(hACE2),这是新冠肺炎病毒入侵人体细胞时结合的受体。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细胞宿主和微生物》。
又一款中国产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获得美国紧急使用授权
6月6日,北京泛生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泛生子”)宣布,其自主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GenetronSARS-CoV-2RNATest,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签发的紧急使用授权(EUA)。此外,泛生子的新冠检测试剂盒还入选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新冠检测试剂类生产企业清单(医保商会白名单),获准出口海外。此前,该试剂盒已完成全套欧盟CE认证,获得进入欧洲市场的通行证。
俄试验用高压输血氧合疗法辅助治疗新冠感染者
位于莫斯科的“斯克里弗索夫斯基”急救科研所正对新冠病毒感染者试验性使用高压输血氧合疗法,俄专家认为这种辅助治疗方法可缓解感染者症状。研究人员已用这种疗法对25名新冠病毒感染者进行了次治疗。该疗法的基本方式是在高气压环境下,为感染者输入含氧量很高的血浆,保障其血氧饱和度。在与高气压下通过氧气面罩吸氧、正常气压下输血氧合疗法等治疗组对比后,高压输血氧合疗法治疗组效果相对更佳。
研究证实:高海拔地区受新冠影响显著降低居民感染率及发展成重症概率小
项新的研究表明,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居民不仅不容易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而且即便感染后也不太可能发展成危重症。该研究结果是通过将南美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以及中国西藏等高海拔地区与低海拔地区的病例进行比较而得出的。
斯坦福医学教授谈长寿之道:只有30%关乎遗传,生活中这些因素也很重要
斯坦福大学儿科、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授,前斯坦福医学院院长PhilipPizzo博士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分享了他对21世纪长寿之道的独特思考。PhilipPizzo博士指出,尽管不少疾病领域都已经或正在迈入精准诊疗,但过早死亡只有约30%可归因于遗传易感性,社会环境、环境暴露以及行为和生活方式都是死亡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
趁早改变不良习惯,糖尿病早期年轻患者60%缓解,30%逆转!
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管理的基础措施之一,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代谢指标。《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学》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再次证明了其重要益处。在处于早期糖尿病的年轻患者中,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有助于减轻体重、改善血糖,长期坚持甚至能带来糖尿病的缓解和逆转。
哈佛大学研究: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可降低乳腺癌风险
据一项发表在《癌症》的研究显示,与低膳食纤维饮食相比,高膳食纤维饮食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可能更低。分析发现,受试者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差异很大,平均每天约26g,范围在18-34.5g之间。膳食纤维总摄入量最多与最少的女性相比:乳腺癌风险降低8%;绝经前乳腺癌风险降低18%;绝经后乳腺癌风险降低9%。而与雌激素/孕激素受体阳性/阴性乳腺癌之间,并未发现显著关联。
哈佛科学家培养人造皮肤长出毛发,“秃顶”治愈或可实现?
近日,《自然》发表研究公布了人造皮肤领域的新突破——利用人类多能干细胞培养出可以长出毛发的皮肤类器官。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利用人类多能干细胞培养的皮肤类器官在培养4-5个月后,形成了多层皮肤组织,包含毛囊、皮脂腺和神经回路。将其移植到免疫功能不全的小鼠的背上皮肤后,55%的移植物上都长出了2-5毫米的毛发。这表明,该类器官能够与小鼠表皮融合,形成含人类毛发的皮肤。论文作者还发现,他们的类器官在基因表达上具有下巴、脸颊和耳朵皮肤的特征。
研究揭示延缓人干细胞衰老新靶标
6月6日,《蛋白质与细胞》杂志在线发表一项研究,发现SIRT7能够通过与核膜和异染色质蛋白互作,稳定异染色质结构,进而抑制天然免疫通路并延缓人干细胞的衰老。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曲静研究组、刘光慧研究组、宋默识研究组及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维绮研究组合作完成。
细菌通过大规模自杀,释放毒素来抵御竞争者
细菌会采取一系列方法来抑制和杀死与之竞争的细菌,其中少数细菌甚至通过主动的自杀行为,释放对竞争者有害的毒素。最新一项发表于《当代生物学》的研究显示,在面对竞争者时,数百万个细菌能同时产生这种自杀行为,释放大量毒素,对竞争者造成大规模的攻击。而参与这一自杀行为的细菌已由于竞争者的毒素毒害,即将死去,这一行为方式能让它们最后造成一次大型攻击。研究认为,这种行为模式或类似于一些社会性昆虫(如蜜蜂和蚂蚁)同时大量攻击入侵者的行为。
在小鼠身上无创3D打印“人耳”
据一项发表于《科学-进展》上的研究,研究人员将一种由水凝胶颗粒和软骨细胞制成的“生物墨水”注射到小鼠背部,并使用近红外光(能渗透入皮肤2厘米)照射使水凝胶交联,并逐层形成人耳状结构。其中的软骨细胞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能依附在这一结构上生长,形成真正的人耳软骨结构。而在此期间,小鼠并未出现炎症等副作用。这一研究为小耳症等引起的人耳缺损以及鼻子、手指和脚趾中的软骨修复提供可能。
《科学》子刊:基因编辑技术再获突破!刘如谦合作团队为耳聋者带来福音
基因编辑领域的顶尖学者、Broad研究所的刘如谦(DavidLiu)教授与哈佛医学院专注于耳鼻喉科研究的JeffreyHolt教授合作,近日在《科学》子刊发表一项新成果,为众多遗传性耳聋患者带来一种潜在治疗策略。他们利用新颖的单碱基编辑技术,在小鼠内耳中成功修正了导致耳聋的一种基因错误,让小鼠恢复部分听力。研究人员相信,这种方法经过进一步完善,也将有助于提高耳聋患者的听力。
科学家发现海马体新生神经元有助巩固记忆
科学家此前曾在小鼠身上观察到了成年神经发生现象,这种现象指的是在完全发育成熟的成年动物大脑海马体中产生新的神经元。不过新产生的神经元如何在功能上整合进已有的大脑回路中,这个问题的答案目前尚不知晓。近期研究者发现,在小鼠睡眠期间的记忆巩固过程中,这些成年期产生的神经元发挥着此前未知的重要作用。相关研究6月4日发表于《神经元》期刊。
病原体利用一种小蛋白激活多个细菌基因
近日,德国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病原体使用一种小蛋白——RNA结合蛋白ProQ,激活了多个细菌基因。ProQ还能帮助脑膜炎球菌在受损时更好地修复DNA,并使其抵抗氧化应激反应。相关论文刊登于《自然—通讯》。
海平面上升或将导致红树林消亡
红树林是一种宝贵的沿海生态系统,但一项发表于《科学》的新研究指出,如果尽快不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到年,红树林将面临消亡的危机。科学家通过调查78个地点过去1万年间沉积物的数据,并根据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估算了红树林的存活率。结果显示,当海平面每年上涨超过6毫米时,红树林生态系统将无法适应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变化;若超过7毫米,红树林生态系统仅有6.2%的可能性维持增长。只有海平面年上升量小于5毫米时,红树林才有较大可能生存下来。
Science打破认知!并开发新方法追踪植物病害的全球传播
6月6日,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JeffH.Chang课题组题为“Unexpectedconservationandglobaltransmissionofagrobacterialvirulenceplasmid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和时间树分析成千上万的农杆菌菌株后产生了强大的农杆菌系统发育史,并准确地模拟疾病的全球传播。同时开发了一种使用系统发育和网络方法以及不同规模的遗传信息来推断各种Ti质粒进化的策略。
科学家在极端条件下发现氮的新型同素异形体
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毛河光院士和研究员缑慧阳、吉诚、杨留响、李冰等与加拿大萨省大学教授姚延荪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在万大气压和K的极端条件下,首次发现了一种具有褶皱蜂窝层状结构的聚合氮(褶层聚合氮)。该成果发表于近期的《科学进展》,并被选为当期4篇“精选论文”之一。
南工大:新方法提高纳米金属材料三性能
近日,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操振华团队研究出同时提高纳米结构金属材料的强度、塑性和导电性的新方法,这一全新的结构设计还可有效推广到其他金属体系。相关研究成果《高强度高塑性纳米层状金属复合材料》刊登在金属材料顶刊《材料学报》上。
揭示日冕磁场精细结构
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其结构受到日冕磁场的影响,由于日冕亮度较低,仅在日全食期间才能观察日冕。一在项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对过去20年间,在14次日全食期间拍摄的日冕图像中磁场线的分布模式进行了计算,发现日冕磁场线的图案高度结构化并随时间变化,且日冕磁场的方向到至少3个太阳半径后才转变为径向。这些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日冕磁场模型及太阳风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新疆准格尔盆地发现世界上最大的亚洲足迹
近期,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最新发表于《科学通报》的研究,在新疆准噶尔盆地早白垩世乌尔禾翼龙动物群中,识别出大小两种三趾型足迹类型,新发现的两类恐龙足迹均被归入亚洲足迹属(Asianopodus)。大型足迹被建立为亚洲足迹属新种——牛氏亚洲足迹(Asianopodusniuiichnosp.nov.),这一亚洲足迹新种比已知最大的亚洲足迹大1.5倍左右,是亚洲足迹属中最大的类型;中型足迹归入已知的跟垫亚洲足迹。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初审结果公布,项不予受理
6月4日,国自然基金委公布了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初审结果:集中接收期间共接收各类型项目项,受理项目申请项,不予受理项目申请项。和年相比,年国自然基金项目接收项目数增长了12%,与-年的增长率持平。但初审不通过率为0.79%,和年相比有明显降低(年这一数字为1.59%)。
羟氯喹论文撤稿后续:论文作者之一被犹他大学解聘
据STAT报道,犹他大学已经与羟氯喹撤稿论文作者之一AmitPatel达成“双向同意”,终止Patel的教师聘任。大学发言人称:“(Patel)被终止的职位是生物医学工程系的一个无薪兼职职位。”STAT报道指出,Patel似乎在促成与Surgisphere的合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犹他大学发言人拒绝评论解聘决策是否与撤稿有关。Patel没有答复STAT的邮件采访请求。
科技成果首次融资近亿元西湖大学能否成为“东方斯坦福”?
近日,西湖生物医药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湖生物医药)宣布完成近亿元首轮融资,该公司正推动西湖大学研究员自主研发的科研成果实现顺利转化。西湖大学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发展公司)总经理王廷亮博士表示,经过近一年的推进,包括该成果在内的三个成果转化项目已经从实验室技术走进产业,西湖生物医药是第一个顺利完成首轮融资的企业,其他几个项目也表现出了在相应领域里的“明星气质”。
华东理工大学试行“工科试验班”招生培养模式
从华东理工大学获悉,为进一步开展新工科建设,推动学科交叉、深度融合,探索培养具有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人才新模式,该校开展以“工科试验班”模式进行大类招生和培养管理工作,并于年开始招生。首批试行“智能与机器人”和“生物医药”两个工科试验班,进一步聚焦国家未来战略发展亟待解决和攻克的关键核心技术,培养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必争领域人才。
日本研究:喝啤酒不仅可改善记忆力降低痴呆,还能燃烧脂肪减轻体重
近日本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喝啤酒其实是对人体有益的。啤酒中的啤酒花可以提高注意力,促进思考,还能缓解压力,改善情绪。“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服用成熟啤酒花苦味酸(MHBA)提高了45至69岁有选择性认知衰退的健康成年人的智力处理速度、注意力和集中力,并减少了智力工作后的精神压力。”
化学界顶刊发文称中国论文“灌水”致期刊质量下降,并宣扬种族歧视观点
6月4日,国际知名化学期刊《德国应用化学》在线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作者为加拿大布鲁克大学教授TomáHudlick。文章内容被质疑歧视女性和少数族裔,并且暗示中国论文发表量的快速增长导致国际期刊平均质量下降,文中甚至还提出了“学生应无条件服从于导师”的观点。该文章在线发表后,引起全球众多科研人员的抨击。多方压力之下,目前涉事文章已被撤回。
穿山甲由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提升至一级
近日,为进一步加大对穿山甲的保护力度,我国将穿山甲属所有种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提升至一级,这标志着当前在我国自然分布的中华穿山甲,以及据文献记载我国曾有分布的马来穿山甲和印度穿山甲将受到严格保护。
亿年前的“宇宙火环”
“碰撞环星系”是一种由星系间的激烈碰撞形成的环状星系,非常罕见。研究人员利用夏威夷WM凯克天文台收集的光谱数据和NASA哈勃空间望远镜记录的图像,发现了一个名为R的环状星系。其中心有一个巨大的孔,直径是日地距离的20亿倍。在它的环上,恒星生成的速度是银河系内恒星的50倍。该星系距太阳系亿光年,也就是说,我们正在回顾亿年前的早期宇宙。研究人员表示,R将有助于确定螺旋星系(如银河系)的形成过程。
为摆脱经济衰退欧盟押注科学研发
近日,欧盟委员会提出了一项重大经济复苏计划,其中包括在7年内向欧盟科研创新资助计划“地平线欧洲”投入亿欧元。该投资数额比最初计划高出了近亿欧。“地平线欧洲”的前身、“地平线”计划曾是欧盟规模最大的科研创新计划。此前,欧盟委员会预估“地平线”计划投入的亿欧元最终将创造出17.9万个就业岗位,且能在年前为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亿至亿欧元,研发支出将提高社会生产力、就业率和竞争力。
芬兰研究人员绘制出北欧驯鹿的完整基因结构
芬兰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已绘制出北欧驯鹿的完整基因结构,发现了许多有助于它们适应恶劣自然条件的遗传特征。研究发现,当今半驯化的北欧驯鹿是从山鹿驯服而来的。北欧驯鹿的视网膜已经适应了拉普兰地区的光照条件。由于纬度较高,当地冬季存在极夜现象,几乎一天24小时都是黑夜,而夏季则存在极昼现象,日照时间极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