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医药信息 >> 预防措施 >> 正文 >> 正文

西南医科大学引培高层次人才为学校高质量发

来源:医药信息 时间:2022/12/18

封面新闻记者徐庆见习记者赵紫君

年秋期,西南医科大学又迎来17名博士入职,作为曾经的学子,学成归来的汪小莉感触很深,她说,这些年,学校在办学规模、学科建设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吸引着包括自己在内的越来越多的校友和其他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

西南医科大学科技大楼

汪小莉口中的成就,得益于西南医科大学自年实施的“人才强校”战略。在国家“双一流”建设政策引领下,各高校开启了“抢才大战”。西南医科大学深知自己的地域、交通、经济等方面并不占据优势,如何发力广揽海内外人才?学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紧紧抓住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重要环节,出台了一系列人才队伍建设制度,经过6年的发展,初步实现“人才聚集”效应。

引才:柔性聘任破招才困境加快实现人才愿景

西南医科大学建校于年,位于四川南部—泸州。在国家“双一流”建设政策引领下,各高校开启了“抢才大战”。东西部之间、部属院校与省属院校之间,差异立现。作为地处西部非省会城市的省属高校,“引才、留才、用才”成为西南医科大学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西南医科大学坚持党管人才,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人才团队建设工程”“人才培育工程”。据了解,为分析研究人才工作,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专门管理办法,确保引才引智工作有效开展。

西南医科大学参加人才引进交流会

同时,学校定期在《Science》杂志和国内外人才知名网站发布引才公告,积极参加省内外高层次人才现场招聘会,主动去接触大量人才。“最近几年,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已成常态。”西南医科大学人事处处长刘文胜坦言,人才“等”不来,“英雄帖”只是广而告之,引进人才不仅要拼政策、拼条件,更要拼环境、拼服务,需要学校用心用情去寻去揽。

此外,面对高层次人才的激烈“争夺战”,学校还探索出了一条“学术院长+特聘教授”的柔性引才道路,创新性地开展引才工作。坚持柔性引智和全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广泛拓宽引才渠道。

国家高层次人才张春祥教授聘任仪式

今年10月中旬,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系列人事任免,张春祥获任西南医科大学校长。张春祥是医学博士、留美博士后、教授,在来到西南医科大学前,已有丰富的国内外大学教学及管理经历,管理能力颇强,有长达20多年博士生导师的带教经验。

据了解,事实上,学校早在年就和张春祥教授有联系,早期是以专家的身份柔性引进,后经过上级有关部门的搭桥,学校和张春祥教授多次洽谈,终于在年全职引进了张春祥教授,当时聘请为副校长。

年9月,张春祥教授申报的“心脏非编码RNA微环境在心肌细胞损伤及缺血性心脏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直接经费万元,这是学校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

据介绍,年以来,学校柔性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余人。目前,已有7个二级院系聘有学术院长,主要负责学科建设规划、科研方向凝炼、青年教师培养等,院系内涵建设进步明显。

西南医科大学召开人才科技大会

留才:校地合作为人才搭建多元发展平台

找准校地融合契合点,高层次人才引得进还要留得住、用得好。近年来,泸州市委市政府已累计投入财政资金50亿元支持学校基础建设、人才引进、科学研究、环境打造等,为引才引智创造条件。自年起,泸州老窖集团每年向学校每个院士团队捐赠60万元,定向作为院士团队及相关骨干成员的生活补助资金,助力学校引才、留才。

“今年是我来到西南医科大学的第6个年头,我们核心成员刚过来的时候只有6人,现在有10人,团队成员也从起初的10多个人增加到现在多人。”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的肖占刚,是西南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除了这个身份,他同时是学校分子药理实验室的核心人物,和同事们一起主攻肿瘤免疫治疗技术研发与应用等。

年来到西南医科大学,肖占刚并非单枪匹马,当时,学校以团队引进的形式成功引入这个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团队,共6名博士。

科研、项目、教学,来到西南医科大学,肖占刚一样没落下,并且都做得不错。肖占刚坦言,高校能给到的待遇,与企业特别是沿海等地区相比,确实不在一个层次。但是,6年时间,这个团队人才不减反增,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学校和当地政府重视平台建设。

川南医学转化研究院签约仪式

肖占刚介绍,团队来到学校后,除了学校的科研平台可进行基础实验研究。两年后,学校还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了一所专门从事转化医学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机构——川南医学转化研究院,研究院将基于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大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前沿技术,致力于肿瘤个性化免疫诊疗项目的研发,“研究院建成后,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自贸区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并为进一步引进香港更多科研资源、人才资源进入泸州和西南医科大学打牢根基”。

如今,学校与当地卫健部门合作打造的医学科普馆也在进行室内装修工作。“科研成果最终应该是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因此除了埋头科研,我们也希望推广科普医学成果,让更多群众受益。”在肖占刚看来,正是学校和当地政府为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干事创业的重要平台,才得以吸引并留下越来越多的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肖占刚团队还是西南医科大学构建“引才网络圈”的典型案例,在优秀人才的磁场效应下,过去几年,先后有多名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的博士加入到肖占刚团队。年,又一名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的博士来到西南医科大学,加入肖占刚的团队,“他之前一直也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