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杭州9月19日电(童静宜奚金燕)一缕药香跨越古今。疫情之下,中医药“三药三方”在临床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掀起了新一波“中医热”,也让众多中医药老字号迎来“高光时刻”。
但剥去热度,缺乏临床疗效评价循证证据,传统中药炮制质量有待提升……这些依然是中医药老字号需要“闯过”的关卡。
经历百年不衰之后,中医药老字号如何走向下一个百年?近日,记者寻访了浙江多家中医药老字号,试图通过触摸百年老字号的兴衰沉浮,感知万亿级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脉搏。
杭州河坊街上的胡庆余堂。胡庆余堂提供
风口之下,守住“第一道关”
近年来,伴随民众对中医需求越来越旺盛,中医药市场蓬勃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科研水平不足依然是中医药发展的一大瓶颈。
有业内人士透露,过去,有部分企业为牟取利益,在产品研发上缺乏完整、真实的数据信息支持,降低了消费者的认可度,影响了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科研水平不足的背后也折射出人才缺乏的问题。桐君堂总经理申屠银洪在受访时表示,当前中国三线城市特别是乡镇人才十分紧缺,这导致部分中医药企业发展受限,“我们在招聘平台上发布招聘信息,薪资条件和工作环境不比二线城市差,但前来应聘的人寥寥无几。”
除骨干人才相对欠缺以外,中医药临床评价体系不健全,药材质量及资源可持续发展有待提升,也是摆在中医药振兴发展路上的关卡。
自古以来,中医药发展过程中,医和药是密不可分的,中医通过望闻问切为诊断,以中草药为配伍组成方剂悬壶济世。中药陈皮、艾草、山药,既能作为原料入药,也能作为膳食上桌。换句话说,许多中药材难以界定药用级或食品级。但在西药体系管理中,中药材必须符合药用标准。
此外,成品中药进入市场前需经过全国药品GMP认证。相比西药制作前后稳定的化学性质,中药材料炮制前后,其药性会发生变化。就目前而言,如何用成份含量等数据来证明炮制前后的功效仍是难题。
除了面临认证体系瓶颈,中药材本身的质量也亟需提升,特别是中药材在农村、山区种植期间,尚未形成相应标准体系来指导、检查其质量,导致中药材易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
此外,中药材在制作过程还面临着曲剂、提取物质量差异。这些药材大多经过较为复杂的加工处理,药材基原、生产工艺等对其质量影响较大,在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变化多样性等方面给企业管控提出更高的要求。
对此,申屠银洪认为,中医药产品的开发应以临床为导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