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医药信息 >> 异常症状 >> 正文 >> 正文

为什么我国的脑梗人数越来越多如何才能预防

来源:医药信息 时间:2023/2/20

提到脑梗,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大大小小的医疗机构里、疗养院等康复机构里到处都能见到脑梗的患者。

相关调查研究[1-3]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脑梗病例数约在万例左右,最新的脑梗总体发病率为39.9%,排在世界第一位。每年我国因为脑梗死亡的人数可以达到多万人。根据大数据推测,我国现有的脑梗患者中,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的患者应该在万人左右,脑梗患者基数比较大,然而,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当中。

那么,脑梗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我国的脑梗人数越来越多?如何才能预防脑梗的发生?通过这篇文章,让我们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一下深入了解。

脑梗死,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部血管发生病变,脑部供血障碍,最终导致局部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发生坏死,出现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根据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临床上一般将缺血性脑卒中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梗塞”以及“血流动力学机制导致的脑梗死”三大类,其中前两类最为常见。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更好地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吧!

一、脑梗死的发病过程

脑梗死作为临床上最常见的脑血管病,其发病原因一直受到医生与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国内外学者根据病因将脑梗死进行了新的分类,也就是当前广泛应用的TOAST分型。

TOAST分型当中比较常见的脑梗死类型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以及小动脉闭塞型3种。

这其中,动脉粥样硬化又是造成脑梗死的最常见原因,没有之一!

动脉粥样硬化总体上来说就是指我们的动脉管壁由于各种原因不断增厚变硬、逐渐失去弹性,最终导致管腔不断缩小,直至血液无法通过。

当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三高”: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甚至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我们的动脉血管就会变得越来越“沉重”。

高血压使得血管壁的压力不断增高,血管弹性面临着极大的压力,糖尿病与高脂血症使得糖类、脂肪等物质不断在血管壁积累,使得血管壁逐渐形成斑块增厚。

而饮酒与吸烟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又进一步加重对血管壁内皮细胞的损害,种种危险因素叠加在一起,就慢慢地形成了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向着脑梗死的方向发展下去。

动脉粥样硬化一旦形成,人体的血液动力学就会受到影响。血液在流经硬化斑块的血管时,由于道路变窄,流速便会减慢,给血栓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时机。

这样一来,无论是血管最终狭窄闭塞还是血栓脱落堵塞血管,都会造成相应部位的脑血管发生缺血缺氧,脑梗死就这么突然发生了。

二、脑梗死的症状表现

当脑梗死发生的时候,由于脑细胞在很短时间内便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因此,对于脑梗死的患者来说,时间就等于生命!

也正因如此,对脑梗死及时地进行初步判断能够很大程度上决定后续的恢复效果。

当我们发现家人或者周围的人突然出现一侧的肢体麻木无力、一侧的面部麻木或者嘴角歪向一侧、说话含糊不清或不能理解我们说话.双眼突然凝视看向一侧,甚至视力模糊、消失等症状的时候,这很有可能就是脑梗死。

还有一部分人甚至会突然昏迷失去意识,这些情况下一定要高度警惕脑梗死的发生,及时就医,并通过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明确或者排出脑梗死。

如果怀疑是发生脑梗死的话,一定要争取在3医院,这3个小时是脑梗死患者的黄金时间,及时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之后能够挽救大部分还没有坏死的脑细胞,极大地降低死亡率,预后也比较好。

以上我们从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症状表现两个的角度对脑梗死进行了介绍,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如果不幸发生脑梗死,临床上的一些治疗方法吧。

三、脑梗死的治疗与康复

临床上通常将脑梗死的治疗分为急性期治疗与恢复期治疗。通常将脑梗死发病后的2周内叫做“急性期”,发病后2周到半年为“恢复期”。

脑梗死的急性期一般会让患者卧床休息,同时严格控制患者的血压和血糖,避免因此而对脑部血管造成二次伤害;患者机体的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同样也需要期密切观察。

另一方面,对于符合条件的病人医生会给予相应的溶栓治疗。

无论溶栓与否,所有的脑梗死患者都会进行相应的抗凝治疗、降纤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以及脑保护治疗等。

当脑梗死患者平稳度过急性期之后,便进入了恢复期。脑梗死恢复期除了继续之前的基础治疗之外,主要还要通过各种康复理疗手段来使患者的各种神经缺损表现恢复正常。

比如:通过脑梗死之后半侧肢体偏瘫的患者可以通过各种康复物理作业对肌肉、神经进行刺激,从而能够自行站立、走路;说话含糊不清、无法言语的患者可以通过康复治疗逐步恢复语言功能等等。

到此为止,我们比较为面的认识了脑梗死,紧接着我们再来学习一下如何远离脑梗死吧!

四、做到这三点,脑梗绕路走!

提到脑梗死,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老年人都在预防性的服用叶酸。

在这之前,我们需要先认识一下同型半胱氨酸,它应该称得上是“健康杀手”了。它是体内生化反应的一种代谢产物,含量过高是诱发高血压,以及冠心病的重要原因,更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帮手”。

同型半胱氨酸是脑梗死发生的一个独立高危因素。当血液中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偏高时,便会使得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进一步加重,加速动脉血管的狭窄与闭塞,从而引发脑梗死。

而叶酸,便是同型半胱氨酸的“死对头”。它能够降低人体内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对于脑梗死的预防以及发病后的恢复皆有一定的作用。

叶酸可以通过药物以及食物进行补充,除了补充叶酸片以外,像苹果、葡萄、胡萝卜、青菜等水果、蔬菜都能够有效补充人体的叶酸,从而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

除了补充叶酸,做好一下这三点,对于脑梗死的预防也有重要意义。

1.饮食合理

所谓“饮食合理”,是指荤素搭配合理,多食优质蛋白质,避免过多食用肥甘厚腻等高油脂、高糖食物以及辣椒、大蒜等辛辣刺激食品,同时还要尽量改掉吸烟、饮酒的不良饮食习惯。

摄入过多肥甘厚腻的食物不仅会给我们的消化系统造成很大的工作压力,还会对心脑血管等循环系统增加负担。

当这些含有高油脂、高糖的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之后,经过一系列氧化还原作用,会生成大量小分子黏附在血管内壁上,逐渐形成粥样斑块,使得血管壁受到损害。

同时,大量的同型半胱氨酸也会生成,不断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最终在人体血管不堪重负的时候引发脑梗死。

因此,在日常饮食中我们应该注意合理的荤素搭配,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优质蛋白质,从每一天的饮食中将脑梗死拒之门外。

2.控制原发病

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脑梗死也不是一天就发生的。大多数情况下,在脑梗死发生之前,患者就已经患有一种或者多种原发疾病。

其中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最为常见。要想远离脑梗死,控制好原发病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当原发病控制的不尽人意时,体内血压、血糖、血脂的升高便会使得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流动力学和血管舒张和收缩功能紊乱,从而极易诱发脑梗死。

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当病情控制不稳定时,原本附着在心脏壁上的小血栓就很有可能脱落,随着血液循环跑到脑部血管,最终停留在管腔比较狭窄的地方形成脑梗。

因此,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病情出现过大的波动,对于我们,尤其是老年人来说显得格外重要。

3.戒烟戒酒,加强运动锻炼

“戒烟戒酒,加强运动锻炼”,这是在提示我们生活要有规律,抛弃不良的生活习惯,不断通过运动锻炼增强体质。

吸烟和饮酒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不良生活习惯,虽然吸烟饮酒一时爽,但是却为身体健康埋下了隐患。

长时间吸烟、饮酒是引起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高危因素,这些慢性病会一天天地对我们的血管内皮进行损害,同时使得循环系统超负荷运行。

当循环系统某一天不堪重负时,最终就把我们推向脑梗死等致命性疾病的边缘。

单单戒烟戒酒还远远不够,定期进行运动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

一定强度的运动锻炼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强身健体,远离肥胖,同时也能够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对于脑梗死来说更是良好的预防方式。

适宜的体育锻炼,比如慢跑、走路、游泳等能够促进我们的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及时将血管内的垃圾物质清除出体内,维持正常的血流动力学。

如此一来,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循环不会受到阻碍,从心脏泵出的血液也能够顺利供给给大脑,使得脑细胞获得足够的氧气正常工作。

另一方面,长时间坐立或者站立之后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还能够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久坐之后由于血液从下肢回到心脏的阻力变大,聚集在血管内,很容易形成微小的血栓留下安全隐患。

及时进行活动能够防止这些小栓子的形成,从而也就避免了由于栓子脱落而导致的脑梗死。

脑梗死已经逐渐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首要非感染因素,越来越多的脑梗死患者使得一个家庭又一个家庭变得不幸。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大家从中西医两个不同的视角多方位的了解脑梗死,从生活中的饮食、情绪和运动等多个方面对脑梗死进行科学的预防。

参考文献:

[1]张梦蝶,刘辰雨,孟洁,曾跃萍.脑梗死的ICD-10与ICD-11编码比较[J].中国病案,,23(09):42-44+.

[2]《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指南》发布[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37(16):7-7.

[3]李晶娅,张娟娟,安莹,何伟伟,董兴鲁,张根明.中风病中医指南与共识的质量评价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9(08):30-36.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