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药价在“4+7”药品带量采购政策出台后整体呈现出降低趋势。而药价走低,也正给药企带来切身的生存难题。年年初,北京等11个城市启动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工作,俗称“4+7”药品带量采购,要求试点地区进行带量采购,量价挂钩、以量换价,形成药品集中采购价格。“4+7”药品带量采购政策的实施无疑推动了仿制药的替代使用,提振了仿制药生产企业的信心。但新政推动以后,国内仿制药药价也面临着整体下降的趋势。据统计,“4+7”药品带量采购之后,无论是中选药品还是非中选药品,都面临着利润缩减的情况。中选药品里25个品种价格平均降幅52%,最大降幅超90%价格。业内人士指出,即便中选药品可以通过全年采购量的完成提高收益,但想实现预期利润仍然困难。而非中选药品则面临着更为严苛的环境。在此背景下,拥有较低的药物研发成本,且专注创新药研发的药企或有望从行业中脱颖而出。“4+7”新政下仿制药药企亟待转型7月12日,国家医保局组织召开“4+7”集采扩面企业座谈会,继上半年第一批带量采购试点的25个品种中标价在“4+7”城市陆续落地执行后,国家医保局又计划扩大试点,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这25个品种的带量采购。广证恒生指出,从座谈会情况分析,4+7第一批带量采购25个品种扩大到全国落实阶段,但是由原有的独家中标改为1-3家中标,而第二批带量采购年开始实施慢于市场预期的年落实。市场对4+7带量采购因素已经Pricein,短期有望边际改善,长期仿制药板块依然承压。按照目前国际上对创新药的分类,最高等级的是全球首创新药(first-in-class),相比这一领域最为发达的欧美国家,国内的相关研发成果还近乎处于空白,等效、优效品种创新药(me-too、me-better),也即仿制药暂时是我国创新药研究的主体。因而对于“4+7”药品带量采购新政下的国内仿制药药企而言,亟需在压缩研发成本的同时,于创新药研制工作上取得突破性进展,难度不可谓不大。“目前国际通行做法是通过并购或者licensein的方式获得重磅创新药。”久友资本执行合伙人孙毅表示,孙毅所提到的licensein,其核心是“产品引进方”向“产品授权方”支付一定的首付款,并约定一定金额的里程碑费用以及未来的销售提成,从而获得产品在某些国家或地区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商业化权利。以根植在中国,但在全球进行临床试验的索元生物为例。公司从国际大药厂引进经过临床II、III期试验证明其安全性并对部分病人有效的新药,利用其独创专有的生物标记物平台技术在残余的临床样本中找到可预测药物疗效的生物标记物。通过使用这些新发现的生物标记物作为伴随诊断来筛选病人,索元生物能够在敏感患者中重新开展临床试验,从而优化疗效,提高新药研发成功率,并以较低成本、较快时间开发创新药。“虽然licensein的模式相对成熟,但是像索元这样具有全球专利技术,发现生物标记物来进行创新药研发的公司绝无仅有。”长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9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