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广州日报」
作为中国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学科开拓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长期致力于构建中药创新研发的理论、科学模式和关键技术,他的科研成果为研发创制“有效药物”和生产制造出“优质药品”提供了关键路径。
从年开始,刘昌孝受聘成为广药集团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现代中药研究院院长。年,刘昌孝院士继续在该企业设立广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借助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设,企业搭建了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在药材、品种、工艺、质量控制等各个关键环节取得显著的创新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
□现代科技为中医药赋能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科。刘昌孝院士开创了中国药代动力学研究“5个第一”:国内第一个药代动力学研究实验、第一个将药代动力学新药评价、首部药代动力学专著、第一个药代计算软件、第一个药代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热衷推动中药创新的刘昌孝院士还提出和建立了中药药代动力学理论与技术方法。这对阐明和揭示中草药作用机制及其科学内涵、设计及优选中草药给药方案、促进中药新药开发和剂型改进及质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今年11月,刘昌孝院士领衔完成的《基于“物质-药代-功效”的中药创新研发理论与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获得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项目利用建立的评价体系和技术平台,为全国近百家单位完成了中药新药的临床前研究和评价、国际化注册,为中国中药生产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撑,推进了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项目所建立的以“物质-药代-功效”为核心的中药研发创新模式,提高了我国中药新药研发水平。
“要让世人理解中国的中药不会永远是一碗不明不白的、又苦又涩的混汤子”。刘昌孝谈及自己的毕生心愿时如此表示。他之所以担任白云山和黄现代中药研究院院长、并在此设立院士工作站,便是希望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心愿。
(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现代中药研究院)
白云山和黄中药相关负责人告诉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古药新制,普药精制”是企业制药的理念,他们也一直在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
“‘古药新制’是通过中药研发,运用现代技术将古代经典方剂、名医验方等开发成为质量稳定、便于携带服用的现代中药或开发出满足临床需求的新适应症。‘普药精制’则是把老百姓日常使用的‘大路货’中成药当成精品来制作,针对药材原料不稳定、工艺装备落后等影响药效的关键因素,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切实提升制剂工艺和装备水平、引进最先进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技术,将普药品种的质量稳定性、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得更好。”他表示。
正因为院士专家与企业在理念上的高度契合,双方十余年合作无间,并推动产学研实现深度融合。
□中医药创新链条实现“多点开花”
在担任白云山和黄现代中药研究院院长后,刘昌孝重点围绕心脑血管品种为主的名优中成药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开发,丰富了白云山脑心清片、丹红化瘀口服液等产品的科技内涵,使潜力品种经过深度开发顺势成为了企业的新增长点。
因为中药多来源、多产地等复杂情况,中药产品的质量差异悬殊,特别是有效成分的量差异明显。针对这个痛点,刘昌孝提出了中药产品质量控制的新概念——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中药Q-marker是存在于中药材和中药产品(如中药饮片、中药煎剂、中药提取物、中成药制剂)中固有的或加工制备过程中形成的、与中药的功能属性密切相关的化学物质。
中药Q-marker可作为反映中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标示性物质进行质量控制。这解决了中药质量研究思路混乱、研究碎片化的现象,开创了中药质量研究新模式。
在白云山和黄中药,Q-Marker理念被成功地应用到白云山三七粉的研究开发当中。项目是国内首个三七粉Q—Marker研究,通过深入研究和工艺提升,尽可能多地保留了三七粉的核心有效成分,形成了市场差异化的核心竞争优势。
(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现代中药研究院的实验室)
在院士专家工作站平台建设的过程中,白云山和黄中药以项目为纽带,与4位院士、30多位行业专家密切联系,与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山大学、澳门大学、西悉尼大学等20多个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联系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创新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省、市科技攻关项目等。
据白云山和黄中药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深度的产学研合作,企业在药材、品种、工艺、质量控制等各个关键环节的创新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中药种质创新方面,院士专家工作站重点开展药材的优良品种选育和药材种植关键技术的突破,围绕企业需求量很大的板蓝根药材与黄璐琦院士团队合作,成功选育了一个板蓝根新品种“豫蓝1号”,该品种性状稳定,一致性好,产量、品质和综合抗性突出,有较高的推广种植价值。
在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方面,企业当前正在与刘昌孝院士团队合作开展脑心清片和丹红化瘀口服液新适应症的研究开发。
在中药新药研发方面,院士专家工作站医院制剂着手,期望在研制开发与新药转化上实现突破,他们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王智民教授团队合作开展经典名方研究,同时还与广州中医院医院制剂开发,探索中药新药开发的新路径。
在中药制剂关键技术提升方面上,院士专家工作站参与北京大学屠鹏飞教授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成药整体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对口炎清颗粒、消炎利胆片等多个品种在制剂过程中的核心指标的传递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制定药材-中间体-成品等全过程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并转化应用于生产,大大提升了中成药的质量稳定性。
建站以来,在院士专家团队的智力支持下,白云山和黄中药的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得到更多认可。企业在年获评国家工信部“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获得第21届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中国发明协会年度发明创业奖一等奖1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1项。企业科技创新团队发表高质量论文21篇,申请核心发明专利19项,已授权3项。
□推动中医药香飘海外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白云山和黄中药通过整合“院士专家工作站”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南药资源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创新平台,形成以院士专家工作站为核心的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多元人才成长模式,由企业和高校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生,为企业储备高端创新人才。
如今,企业创新团队中1人获得中国博士后基金第66批二等资助,1人入选广州市博士后国际培养计划,3人入选广州市青年后备人才,2人入选广州市科协青年托举人才,联合培养博士后出站2人。通过名师指点,企业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大大提升,数名博士迅速成长为科研带头人,一大批技术人员逐步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
依托产学研深度合作所积累的技术和人才储备,白云山和黄中药不断加快推动中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的步伐。该企业在广药集团的统筹带领下与钟南山院士团队及澳门科技大学共同推进板蓝根颗粒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澳门产业化,目前已完成澳门版复方板蓝根颗粒的外包装设计和注册工作,并已获得澳门《进口传统药物之预先许可》。
在《中药药事活动及中成药注册法》将于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机遇下,板蓝根颗粒正在抓紧推进改良型新药研发进度,期望成为立法后获批的首批中成药。“白云山和黄中药将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深化粤港澳合作,以港澳地区为立足点,辐射东南亚和葡语系国家,积极开展产品海外注册,推动中药国际化。”白云山和黄中药相关负责人如此表示。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龙锟
图由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苏琬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242.html